急求!兩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的影響急求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美國文學的影響

2021-03-07 09:19:07 字數 5667 閱讀 6445

1樓:不求甚解項式

第一次世界大戰:

2023年,在戰爭態勢已經明朗,德國因國內革命倡議儀和未成,**爆發革命將退出戰爭的有利時機,美國為了抑制德國的強勁發展勢頭,參與戰後重新分配世界權利格局,於4月6日參加協約國對德宣戰。表面上看,這是違背了孤立主義國策,但這正是美國政治家審時度勢,為了美國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做出的高明決斷。以最小的犧牲和付出換取最大的國家利益。

使自己在戰略上處於主導和不敗地位,以確立美國的國際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

確立美國超級大國地位,山姆大叔日益想扮演國際警察和憲兵的角色,奉行單邊主義戰略。那是時易勢移,

2樓:手機使用者

美利堅在兩次世界大戰

中傳統的歷史教科書在論及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時的表現和作用時,是這樣論斷的:一,戰爭初期,為了壟斷資產階級坐收漁翁之利,利用世界大戰大量銷售軍火和剩餘物資,以積累財富,獲取巨額利潤,美國採取「中立」的立場,坐山觀虎鬥。二,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獲得最大的利益,戰爭末期,美國不失時機地積極參戰,以戰勝國的姿態掌握稱霸世界的先機和主導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威爾遜在2023年8月4日發表了《中立宣言》。這不是當時**臨時的決斷,而是由美國孤立主義傳統和固有國策所決定的。華盛頓在離開**職位時說過:

「歐洲有一套基本利益,他對於我門毫無或者甚少關係。歐洲經常發生事端,其起因基本與我們毫不相干。所以,如果我們捲入歐洲事物,與他們政治興衰人為地聯絡在一起,或者與他們友好而結成同盟,或者與他們敵對而發生衝突,都是不明智的」。

利用優越的地理環境,相對地保持對國際事務的中立,以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致力於發展美國的經濟,增強美國的綜合國力,這是美國建國以來所奉行的極為明智的孤立主義國策。美國正是依靠堅決地貫徹執行這一國策,才避免過多過深地捲入歐洲事物,避開了歷次戰亂,沒有陷進兩次世界大戰的血汙和破壞中,保證了自己國家的興旺和發展。至於戰爭本身需要大量的戰略物資,尤其是軍火,美國人由是大發戰爭財,那只是上天特別眷顧美國這塊土地,讓他遠離戰火,有機會和便利從戰爭的商戰中牟利。

而世界其他國家,或是過深地陷入利益之爭,疆土、殖民地之爭,或是弱小,自顧不暇,即沒有這樣的地利,又沒有這樣腦瓜靈活聰明,務實而識事務的**和領導人,只能無休止地參與流血競爭,或者不斷地在血汙中掙扎求生存,根本不可能像美國一樣置身事外,坐收漁翁之利。所以怨天、怨地,怨人,獨獨不反省自己。

2023年,在戰爭態勢已經明朗,德國因國內革命倡議儀和未成,**爆發革命將退出戰爭的有利時機,美國為了抑制德國的強勁發展勢頭,參與戰後重新分配世界權利格局,於4月6日參加協約國對德宣戰。表面上看,這是違背了孤立主義國策,但這正是美國政治家審時度勢,為了美國國家的根本利益所做出的高明決斷。以最小的犧牲和付出換取最大的國家利益。

使自己在戰略上處於主導和不敗地位,以確立美國的國際地位。這一點,和抗戰初期,我軍為了迅速積蓄力量,壯大自己,建立鞏固的抗日根據地,「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在日軍迅即南下,**持續敗退,華北交通線兩翼山區政權真空的局面下,迅速建立地方政權,招兵買馬,發展迅速實際異曲同工。

2023年,希特拉領導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在競選中獲勝,納粹德國很快走上了整軍備武,復興德國的戰爭道路。在相繼併吞奧地利,占領捷克蘇台德地區之後,由於英法兩國**奉行「不干涉主義」,妄圖把禍水引向東方。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在德軍進攻波蘭的同時,蘇聯火中取栗,先是挑起蘇芬戰爭,成功地改變了列寧格勒的戰略態勢;接著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利用德軍東進之際,進軍西部烏克蘭和波羅的海沿岸三國,反將禍水引向西方。這正如華盛頓所預見的那樣:「歐洲經常發生事端,其起因基本與我們毫不相干……」。

所以,最初美國**置身於事外,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而不是聽任法西斯的猖獗,自己趁機大發戰爭財。2023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世界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世界和平受到嚴重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未參戰的美國,以**羅斯福為首,於8月初在大西洋紐芬蘭海面的一艘**上,與英國首相邱吉爾會晤,兩國要員參加了會晤,並經過三天協商,於14日發表了著名的《大西洋宣言》。宣言承諾:

兩國不謀求領土擴張,將保護各民族國家的領土完整,並允許他們自由選擇自己的政權和**。在經濟往來和**上,各國無論大小,都將享有平等的權利,美英等愛好和平的國家將致力於摧毀納粹政權,解除侵略他國的好戰國家的武裝,重建世界和平等等。

這個宣言無疑是乙個愛好和平的,主張民族平等團結的,公平**往來的民主檔案,是乙份反法西斯主義的正義宣言。它倡導和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美國,在法西斯並未危害到自己安全,利用戰爭銷售剩餘物資和軍火有利可圖時,卻作為宣言的倡導者,實施者,為世界命運的轉機寫下了靚麗的一筆。

對最初在歐洲孤懸海中,與法西斯抗爭的英國,羅斯福推行租借法案,以承租和借貸形式,將大批軍火和戰略物資,輸送往英倫三島,支援英國抵抗。對蘇聯,為了幫助史達林擺脫困境,英美當局通過北冰洋將大量坦克,**,彈藥,物資運往蘇聯,自己在德國潛艇戰的封鎖下,損失了幾百艘商船和船艦。在東方,尤其是中國,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美國以民間組織的形式,派出以陳納德為首的飛虎隊,支援中國抗戰,以大批運輸機飛越珠峰航線,運送戰略物資給中國,並沒有提出任何領土要求。

在太平洋戰場上,是美國海陸空三軍最終摧毀了日軍的有生力量,又以原子彈徹底剝奪了日本國民的鬥志,才在其他國家配合下,中國自身的努力下,戰勝了日本法西斯,取得了抗戰的勝利。如果我們不能面對這些事實,視而不見地一味指責美國財閥無視各國人民利益,大發戰爭橫財,妄圖稱霸世界。那我們就是褻瀆了那段歷史。

要單純發財,火中取栗,只要始終坐山觀虎鬥就成了。但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派出了傳統意識上只願意保衛自己家園,不願離開本土作戰的美國優秀子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謀長潘興將軍統帥了幾十萬子弟,加速了同盟國的失敗。

他的兩位副官,後來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璀璨閃爍的將星。他們就是馬歇爾和巴頓。第二次世界大戰馬歇爾主持國內軍務,卻推薦天才的戰略家艾森豪威爾率軍出征。

以開天闢地以來最偉大的登陸作戰,敲響了德國滅亡的喪鐘。一些國家曾站在自己立場上,指責美軍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但軍事常識告訴我們,任何戰役的實施都要審時度勢,選中最佳時機和地點,切不可貿然從事。百萬人要在惡劣天氣和環境下渡海作戰,一招不慎,全盤皆輸,基於此,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呢?

至於戰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確立,山姆大叔日益想扮演國際警察和憲兵的角色,奉行單邊主義戰略。那是時易勢移,東西方長期冷戰的負面效應。基於自己的強大,美國把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安全與國際戰略混同在一起,不顧他國人民和民族的感情,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3樓:沉淪之愛

簡單的說,兩次世界大戰對美國的經濟,文化,軍事等各個領域都有著巨大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2023年才參戰,這是戰爭的第三階段了,美國為此大發戰爭橫財,成為了真正的資本主義經濟強國,是世界最大的債權國,但還不是政治強國!英,德,法的政治地位依然強於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英法等國的縱容和美國的中立,德國開始了積極擴張,日本也有恃無恐,偷襲美國珍珠港,激怒了美國...2023年戰爭結束`包括蘇聯,英國,法國的世界大國普遍得到削弱,美國與蘇聯稱霸世界,隨後與蘇聯開始了對抗,隨著2023年蘇聯解體,美國終於稱霸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國以高新技術為核心的經濟模式開始發揮優勢,先進的軍事裝備更是傲視全球!

所以可以說,這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一步步走向強盛!

4樓:夢舞少尉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國是十分重要,是美國制度與其國情磨合的一次轉折。

第二次世界大戰其主要戰場基本不在美國本土,所以其影響不大,而且是剛好相反美國在這次戰爭中發了財,向其它國家****為美國經濟帶動發展,戰後其經濟條件又吸引來自各個領域的大量人才,以至在戰後的幾十年時間裡,美國經濟得到了飛越,使美國成為現今的經濟大國/要國!以至今天全世界經濟都受美國影響

急求!!!!!!!!!!第二次世界大戰對美國文學的影響.

5樓:匿名使用者

二戰後,黑人作家進入了美國文學的主流。詹姆斯·鮑德溫在《喬望尼的房間》中表達了自己對種族主義的鄙棄和對**的謳歌。在《隱身人》中,拉爾夫·埃里森則突出表達了黑人的困境。

五十年代,在美國西海岸出現了所謂「垮掉的一代」的文**動。所謂「垮掉的一代」是指:(

一、喜歡爵士樂的、

二、對戰後社會有疲憊不堪的感覺的、

三、通過吸毒、酗酒以及東方神秘主義去體驗各種新形式與興趣的)一代人。詩人艾倫·金斯堡在其《嚎叫》這部惠特曼式的作品中,為社會的**與瘋狂的幻想一錘定音。傑克·凱魯阿亞則在其**《在路上》歌唱了「垮掉的一代」那無憂無慮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

6樓:**天使

一、戰時西部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

二戰期間美國西部經濟經歷了巨大發展,這是美國史學界公認的基本事實。問題在於,這種巨大發展的根本驅動力是什麼?是二戰這一特殊歷史事件的外在推動力,還是地區經濟具有的自身發展動力?

傑拉爾德·納什所持的是第一種觀點。他認為二戰期間聯邦**大規模的防務開支是西部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1940—2023年間,聯邦**通過**採購合同、軍事設施網路、聯邦擁有與運營的科學設施、聯邦軍事及文職人員薪金等渠道,在西部共投入資金約400億美元。

通過這些資金西部發展了已有的製造業,建立了鋁、鎂、合成橡膠業,並由此推動了航空航天、電子等技術導向經濟的發展。同時,重塑經濟的努力還帶動了新定居者的湧入,刺激了服務業與金融機構的擴充套件〔5 〕(p1—3)。簡言之, 二戰期間的聯邦防務開支有助於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完善與公升級。

正如納什所言:「正當西部人爭取追趕其他地區時,他們發現戰時聯邦防務開支提供了他們幾十年來所缺乏的資金。」「二戰所釋放出的能量激發了巨大的變化,戰後西部擁有了更發達、更多樣化的經濟。

」〔5〕(p1—2)納什在強調聯邦開支是戰時西部經濟擴充套件的主要驅動力的同時,也不否認私人企業的作用,只不過在納什看來,私人企業只是「承擔了多數的實際工作」〔5〕(p4)。

持後一種觀點的學者以加州城市地區經濟發展為考慮研究物件,認為二戰前夕加州已具備了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戰時經濟擴充套件是建立在該州以往經濟成就的基礎之上的。至於納什強調二戰對西部的轉折性作用則是「極大地誇大了加州發展歷程的不連續性,而低估了其連續性」〔6〕。

洛特欽研究了加州人口增長狀況,認為二戰期間加州人口增長與聯邦防務開支之間並無明顯聯絡。他首先分析了二戰期間美國不同地區防務開支和人口增長的情況,結果發現**北部(north central )諸州防務開支無論絕對值還是人均計算方面都高於西部,而其人口並沒有出現轉折性增長,只有適度的增長,有時還出現停滯甚至負增長的情況。戰時人口增長最多的,是那些大蕭條期間就已經有積極增長的地方(如加州)〔7〕。

再從加州本身人口增長曲線來看, 二戰期間的人口鉅增,並不是加州人口增長史上的創紀錄的最高值。以10年為期進行比較,本世紀70年代以前加州人口增長高峰出現在20年代〔7〕(p408—411)。

北卡羅萊那大學經濟系的保羅·羅德(paul.rhode)分析了加州製造業發展的情況,認為從各種主要經濟指標來看,2023年的加州城市地區的工業化已達到相當水平,具備了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這才是戰時聯邦**在加州投入大量防務資金的前提基礎。羅德特別以加州飛機製造業和造船業的發展為例,論證了他的觀點。

羅德指出,飛機製造業通常被視為一種軍事驅動的工業,然而太平洋沿岸飛機製造業領導地位的取得從根本上說是源於技術突破。此種突破早在30年代初期就已經實現,到2023年太平洋沿岸諸州已成為美國飛機製造業中心,僅加利福尼亞一州就雇用了該行業全國近一半的工人。戰前加州在美國飛機製造業中的領導地位,正是聯邦**在加州投入鉅額防務開支的重要基礎。

所以羅德說,加州飛機製造業的「擴張是加州戰前居於領導地位的結果,並非是戰時軍方對該州特別偏愛的結果」〔6〕(p373)。 為進一步論證這一觀點,羅德還介紹了二戰期間美**方對飛機製造業進行重新布局的情況:在戰爭動員初期,軍方生產權威出於****和工業密集的考慮,希望對飛機製造業進行重新布局,在西部內陸地區建設新工廠。

但由於戰略需求緊急,最終不得不在具有生產與管? 磧攀頻募又菰黽由

概括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的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有30幾個國家,15億人口捲入戰爭,主戰場為歐洲,波及全世界,6500萬左右 死亡1000萬左右,受傷2000萬左右,造成損失達1700億美元,對人類的精神和物質都造成了極大的摧毀。另外,在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第二次世界大戰從1...

如果沒有兩次世界大戰今天世界格局將會怎樣

有壓迫,那裡就有反抗,所以如果根本就不存在。如果沒有兩次世界大戰,科技就不會這麼迅猛的發展,那格局恐怕也沒有什麼變化,最先進的還是那些地方了。較真起來,這是乙個不可回答的問題 事情都有一定的歷史 原因的。沒有兩次回 世界大戰,則之前的歷答史必然有很多的變化,因而今天也必然有很多變化。同時今天的狀況只...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沒有牽扯到瑞士

瑞士雖然是永久中立 國,但它能夠躲過兩次世界大戰顯然不是靠中立這個幌子。應該首先它的國防體系是十分成功的,瑞土自從在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被確認為永久中立國之後的180多年間,儘管一直處於和平環境之中,不僅沒有停止備戰,而且非常重視國防建設,建成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地下掩蔽系統,可供全部長住人口使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