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的來歷簡介

2021-03-07 07:58:20 字數 5304 閱讀 2928

1樓:我是龍的傳人

農曆,以前又稱夏曆、陰曆、舊曆,是東亞傳統曆法之一。農曆屬於一種陰陽曆,平均歷月等於乙個朔望月,但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乙個回歸年,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曆的成分。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南韓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農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定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農曆量的接近365.2422日。因1回歸年為12.

368個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應設定四十六個閏年,但因為這樣設閏太過複雜,經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裡中設定7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乙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

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曆稱為「農曆」,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曆部分。因此把夏曆稱為農曆是不恰當的。

2樓:找尋夢的點滴

農曆年是中國傳統的節日,即春節,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有著辭舊迎新闔家團圓寓意,忙碌一年的人們在這個節日裡得到休息,和家人訴說著一年的收穫,暢想一下在新年裡美好願望!

3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

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

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

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乙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別。

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乙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乙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

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乙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乙個閏月。~

4樓:匿名使用者

民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

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

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裡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穀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

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春節」。

5樓:中國恐龍鳥

農曆 [nóng lì]

中國傳統曆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曆並不是純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干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農曆是以陰曆(夏曆)為基礎,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

所以我國的農曆從嚴格意義上說不應該叫陰曆,而是陰陽合曆。[1][2]

農曆屬於一種陰陽合曆: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

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乙個朔望月。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由計算決定。

農曆是兼顧太陽、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執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不能反映季節。與陽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陰曆年相比陽曆年在天數上有時會相差乙個月;為了協調陰曆年與陽曆年之間的天數,於是便通過「置閏法」進行調整使陰曆月相總天數與陽曆回歸年總天數相適應。

[1][2]

中文名農曆

外文名lunar calendar

別稱華歷、夏曆、漢歷

性質陰陽曆

特點曆月為朔望月,平均歷年為回歸年

使用地區

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等地

起源時代

古代紀年法

干支紀年法

曆法簡介

基礎曆法

曆法,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來臨的法則。依歷年、曆月分太陽曆、太陰曆、陰陽合曆。總看曆法分三種:

陰曆、陽曆、陰陽曆。農曆,其基礎曆法規則經歷多代逐漸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續至今。農曆是在陰曆的基礎上融合陽曆成分而成的一種曆法。

[2]陰曆是月亮歷,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曆月的基礎。陰曆的乙個月叫做「朔望月」。

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週期。陰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無關。

陽曆就是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

6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

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人晚上看月亮,發現每經過29或30

個日出日落(意思就是「天」啦),月亮就會由缺到圓再變缺變化一次,所以稱之為1個月。

而經過12個月,地面上的四季也會變化一次。農曆就是以月亮的運動來制定的曆法。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中歷、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

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

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機械地安排。農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為此,通過每十九年安插七個閏月的辦法回以協調。

閏月的安排由二十四節氣來決定

中國傳統曆法。安排有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事活動而且主要在廣大農村中使用,因此又稱農曆。又名舊曆、中歷,民間也有稱為陰曆的。

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夏曆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做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約長29.

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夏曆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乙個閏月,再過兩年又安排乙個閏月,平均19年有7個閏月。月份的名稱按照「中氣」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稱為正月,含「春份」為月份叫二月等。

不含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用上個月的月份名稱稱閏某月。

「農曆」名稱從何而來?

2023年是指公曆,甲申年是什麼歷?現今大多曆書都稱「農曆」,但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中,「農曆」條目中註明國際規範名稱。chinesetraditionalcalendar,直譯成中文就是「中國的傳統歷」,可見「農曆」之稱並不規範。

它始於2023年元旦大陸各報的報頭。此前中國傳統曆法自**起一直稱「夏曆」;新中國建立後,宣布以世界通用的公曆為法定歷,按公元紀年,夏曆為輔歷。《辭海》「夏曆」條釋義稱:

「辛亥革命後,一般將中國歷代頒訂的陰陽曆為夏曆,也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故名。」這裡的所謂「建寅之月」是指24節氣中的「雨水」節氣所在的月份,這樣歲首正月初一必在「立春」前後。中國的第乙個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它之後的商、周、秦、西漢初都分別提前,直至漢武帝頒行《太初歷》,又恢復夏王朝曆法的原有月序,以後各王朝也基本沿用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後中國傳統曆法為「夏曆」。

但到了*****,極左思潮氾濫,「橫掃四舊」,認為「夏曆」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曆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曆」,並影響港澳台。

如今諸多「文革」問題都已撥亂反正,但對「農曆」是否恢復「夏曆」之稱,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許多歷改專家認為還是恢復「夏曆」名稱好。理由是:

「農曆」之稱是「文革」產物,應予撥亂反正;中國傳統曆法是全民族的,不僅僅限於農村農民,「農曆」不足以概括該曆法的歷史意義;恢復「夏曆」名稱,既突出其悠久歷史,「夏」又是代表華夏,「華夏曆法」就與國際規範名稱接軌。

農曆年的來歷,農曆的來歷簡介

農曆是我國採用的一種傳統曆法,又名夏曆 中歷 舊曆,民間也有稱陰曆的。它用嚴格的朔望週期來定月,又用設定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兼有陰曆月和陽曆年的性質,因此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農曆把日月合朔 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 的日期作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長度約為29.53059日,所...

餃子的來歷簡介餃子的來歷簡介,50字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餃子原名 嬌耳 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的餃子是與藥用 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藥物用來治病。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 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 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 更歲交子 之意 子 為 子時 交與 餃 諧音,有 喜慶 團圓 和 吉祥如意 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

春節習俗來歷簡介,春節的來歷和習俗簡介

春節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 元旦 元正 新春 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 春節 與 春季 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 五穀豐登 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 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