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期間經歷的朝代是什麼

2021-03-07 07:44:01 字數 5513 閱讀 4063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範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

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型,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二).

(表二:漢字書體的演變)

1古文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型、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裡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

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本: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

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影象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銅器上凹入的陰文為款,凸出的陽文為識,總稱銘文).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

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三).

(表三: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8:彥堂先生甲骨文作品之區域性).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9,是於2023年設計的.

(圖8)(圖9)

2大篆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

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準字型.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

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併.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圖10).

(圖10:鄧完白 四體帖 篆書)

4隸書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筆向右下斜 )、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

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型.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11:曹全碑 八分隸).

"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歸於整齊、規範,轉化而來的 ).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12:

鄧完白 四體帖 隸書).圖13雖為西洋文字,但其有菱有角的字型,有隸書的″味道″.

(圖11) (圖12) (圖13:2023年設計/區域性)

5楷書"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

這種字型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型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型(圖14、15).圖16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圖14:褚遂良 楷書法帖) (圖15:宋徽宗 詩帖 瘦金體) (圖16:2023年設計)

6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7).

(圖17:董其昌 尺牘冊區域性 行書)

7草書"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本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

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8、19、20).

(圖18:祝允明 草書七絕便面) (圖19:歐陽詢 草書千字文區域性) (圖20:張旭 狂草)

8印刷字型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型—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型.

9電腦字型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型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型,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型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範圍更加廣泛.

如 (其由左至右依序為:疊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均為全真體系).)

2樓:飄渺虛凌風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小篆,指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通用的秦國文字,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 大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廣義的大篆指所有的古文本,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其他古文本。

狹義的大篆則指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文字,是與小篆相對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

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

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大篆和小篆有什麼區別?

3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

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

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西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本,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漢字歷史2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範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

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公升所製,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型。

漢字歷史3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型。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型,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型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

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裡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型。

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型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型,仍稱宋體,也叫鉛字型。

漢字歷史4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型,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型,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型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漢字百科1

造字原理: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漢字百科2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

胡,這個字也可為乙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

「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漢字百科3

轉注: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

孔子從曲阜到洛陽的路經歷了那些困難

柳搖風 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裡,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1.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表明路途遙遠的詞是 千里迢迢 表明途中生活艱苦的詞是 風餐露宿 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情的詞是 日夜兼程 從 終於 一詞體會到孔子 說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著毅力和信心,最終...

從網上覆制到的文字出現好多段落怎麼辦

出現的段落過多,可以使用word自帶的 替換 功能,將換行符替換為回無,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換 答行了。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 開啟word文件,滑鼠指標切換到文句的最後位置。2 選擇文句最末的換行符號,鍵盤同時按下 ctrl f 鍵。3 文件彈出查詢和替換款,選擇 替換 在查詢內容中輸入 p 注 p在...

從遠古時代到現代經歷的朝代和各朝代的皇帝有哪些?按順序

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統治民族 開國皇帝 三皇五帝 夏朝 約前2146 1675年 安邑 山西夏縣 華夏族 禹 商朝 約前1675 1029年 亳 河南商丘 華夏族 湯 周 西周 約前1029 771年 鎬京 陝西西安 華夏族 周文王姬昌 東周 春秋 前770 476年 洛邑 河南洛陽 華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