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章如何收藏

2021-03-07 04:10:47 字數 6036 閱讀 1493

1樓:傻

古代印章的收藏包括戰國、秦漢印和明清流派印兩大重點板塊。

印章收藏與其他收藏一樣,追求年代久、名頭大、藝術水平高、品相好等。

印章史上,戰國、秦漢是兩上比鄰的高峰,自然應是首先搜求的物件。其中官印遠少於私印,故以官印為貴。鈕式中常見為鼻鈕、瓦鈕,其他鈕式如龜鈕、辟邪鈕、帶鉤鈕等遠少於鼻鈕,**當然高於鼻鈕印。

古璽印中銅印最多,玉印、銀印、金印極少,備受藏家傾睞。明清流派流派篆刻方面,明代印章已極罕見,得到清代印足以歡喜,如為名家有年款之作,**自然更高。另外,無論古璽印還是流派印,個頭大者一般比個頭小的為貴。

就目前文物市場來講,2023年初時,一般鼻鈕秦漢印在20000-30000左右,戰國古璽和其他鈕式印略貴於此。一般鼻鈕官印在30000-50000元左右。龜鈕、駝鈕印可達50000-80000元。

元押一枚5000-10000元。上年頭的明清篆刻作品很少,有名頭者更難得一見。而在2023年一般鼻鈕秦漢印已漲到50000元左右,戰國古璽和其他鈕式印更貴於此,且已有價無市。

古印章的真偽,主要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

1.印面形狀

歷代官印是藏家追逐的目標,因其一般個頭大於私印,而數量又遠少於私印故也。所以官印又自然成為作偽的乙個重災區。

歷代官印皆以正方形為正宗,然而特定時期和地域也有一些其他形狀的官印,掌握這些特徵,如印文為某時、某地、某職官印,而印面形狀卻不符,偽印的可能性就更很大了,這在戰國古璽鑑定中尤為重要。如戰國齊官印往往在印面上端或上下兩端有方形突楞,黃賓虹藏有一方「歷王之珎」(見《濱虹草堂藏古璽印》),上有一突,摹仿齊璽,但印面有一周框線,一望而知此為贗作。

2.印章尺寸

戰國古璽,異彩紛呈。印之大小,並無定製。入秦以後,隨著度量衡的統一,方形官印邊長多變化於2.

3厘公尺(合當時1寸)左右。北朝官印略同,隋唐以後,官印邊長多超過4厘公尺。準確掌握歷代古印尺寸的變化,對印章辨偽很有用處。

如「司宮長司」印,上世紀70年代山東省文物總店收藏,邊長1.6厘公尺。《山東新出土古璽印》中,被定為漢代官印。

漢代官印邊長皆在2.3厘公尺左右,此印遠小於於此,僅此一點,便可定為偽印。再如此印中「司」字右豎左彎(漢官印絕大多數為直筆,如東漢末至西晉「軍司馬印」),其毫無漢印渾厚神韻已不用再辨。

3. 印章朱白

戰國官印或朱或白。至秦至南北朝,方形官印幾乎皆為白文。隋唐以後,官印基本為朱文。如遇不合此規律者,務必提高警惕。

如清代吳大澄《十六金符齋印存》一書,著錄有一方「虎步叟搏司馬」印。叟族為古代少數民族,活動於兩漢魏晉之際。按當時印製,且不說此印尺寸形狀俱不相符,僅誤為朱文一項,便可定為贗作。

4.印面分割

印面分割主要指印面上界格和邊欄的運用。

(1)界格。措施於印面,用以分隔印文的界線,主要有田格、橫日格、日格(習稱半通印)等種類。戰國之時齊楚等國就使用田格或橫日格劃分方形印面。

至秦代,絕大多數官印都用田格或日格,此風延及西漢初年,以後遂成絕響。東漢之時,又出現了少數在田字中間加一豎的格式,系道家印和殉葬專用印。

如林樹臣《璽印集林》著錄有「陽平君印」。從風格上看接近秦印風格,秦代封君也較常見,或以封地為號,以華陰、涇陽;或為特立之號,如剛成、武信。此印擬秦印而又失之草率簡陋,加之秦這類印必用田格,如秦「昌武君印」。

而此印只施邊欄,不合時制,當為偽印。

(2)邊欄。指刻鑄於陰文印面印文之外的方形界框。在官印系統中,戰國習見,秦和西漢無之。

東漢和魏晉十六國個別官印有邊欄。如秦、西漢或南北朝風格的官印中見到欄邊,要格外留神。就私印而言,從戰國至北朝,只在戰國至西漢早中期部分私印見到,其他時代風格的私印如邊欄,偽作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5.印章自名

不同時代的印章有不同的印章稱謂,同一時代官級不同,官印的稱謂也可能不一樣。如「伏波將軍」印,上世紀70年代濟南市文物店收購,《山東新出土古璽印》著錄,時代定為漢。邊長1.

3厘公尺。此印甚小,乃極拙劣之偽作。也許是因為東漢名將馬援曾任伏波將軍之故,偽造伏波將軍官印者頗多。

台北故宮博物院亦舊藏有一「伏波將軍」印偽品。檢兩漢官印制度,二千石以上**皆稱「章」或「印章」、「之印章」,以連同原官名湊足5字。二印不合此制,知為偽品。

6.印文內容

所謂印文內容,主要指古代官印中所含的特殊的官名、地名,特別是那些僅見於某一特定時期的官名、地名。如一方印章上出現了這種官名和地名,但印章制度與風格又不見於此時,使可定為偽印。如2023年何崑玉輯《吉金齋古銅印譜》中「繡衣執法」一印。

此官系王莽時期獨有,《漢書·王莽傳》記載:「莽改御史為執法,又置中郎將繡衣執法五十五人,分填緣邊。」但新莽官印圓勁而又無四字者,此印生硬板滯,必為偽印。

7.印章鈕式

就隋以前公私印而言,鼻鈕佔了絕大多數,而龜鈕等其他鈕式的印章只佔一小部分。物以稀為貴,龜鈕等奇異鈕式便成了作偽者青睞的物件。

「軍假侯印」,2023年濟南市文物商店收購,邊長2.3厘公尺,原時代定為漢。此印鈕式臆造明顯,當為偽印。

漢魏之時軍假侯乃軍曲侯之副手,只能用鼻鈕。此印鈕為龜上再盤一蛇,當為玄武之類。這種鈕式絕不見漢魏官印。

再說,漢魏時,只有高階的侯王印「侯」字無單人旁,而低階的軍假侯、軍曲侯「侯」字皆有單人旁,偽作者印史知識欠缺是明顯的。

8.印台厚度

早期印章的印台指印鈕以下的部分,其薄厚因時代而有所變化,如兩漢時期官印印台大致在0.6-1.0厘公尺之間,印台變化的趨勢是由薄至厚。過厚過薄者皆要小心。

如西安文物庫房藏有一方「軍假侯印」。《陝西出土歷代璽印續編》中收錄此印時雖未提供印體**,但從它著錄的印台厚0.2厘公尺的超薄厚度便可判為偽物。

當然參照上海博物館藏「軍假侯印」,此印「侯」字誤刻,印文單薄已不用再論。

9. 印章銹色

古代印章的收藏分為古璽印和流派篆刻兩大類,其中古璽印中,銅印佔了絕大多數。而且其中絕大多數都曾長期埋在地下,即使為傳世品,也會產生鏽蝕。如西漢「李信私印」等。

古印的鏽主要有兩個層次,即表面為綠鏽,綠鏽下為棗紅鏽。有時綠鏽上還有土鏽結合的硬塊。綠鏽在印章表面分布並不均勻,有的地方可能已露出棗紅鏽。

鏽層較厚,附著結實。

近年因藏印之風又興,市場上偽印甚多。但總的來說,現代偽印的鏽無論是用漆調色塗抹,還是用硫酸銅加化學試劑置於潮濕環境下「培養」出來,都有兩點共性:第一,鏽層薄,塗抹而均勻,層次單調,綠鏽色多發白,不似古印真品的綠鏽沉古。

第二,與印本身銅質結合不緊,較容易除掉。

10. 印章材質

古代不同級別的人,用印的質材是不一樣的,其中銅印最普通,玉、金、銀印最尊貴,官印系統尤如此。一次有位藏家拿來一方「古印」請我鑑定,印章豎長方形,大概0.6厘公尺×1.

2厘公尺。印文為「右空」,鼻鈕。右空乃右司空的省文,此自為秦漢「官印」了。

但此印有鎏金殘痕,我告訴藏家此乃偽物,因為鎏金印漢魏時期是等同於金印的,非**顯宦不能用此。而秦漢時的這種豎長方形的半通官印是級別最低的官才使用的,制度矛盾。再則半通印是同期正方形官印的一半大,即大約1.

2厘公尺×2.4厘公尺,此印又顯然小了。

曾見「夔州防禦使符」,以其自稱「符」而非「印」,知為明末李自成政權官印,但印文輕佻,邊款刀功惡俗孱弱。再看竟為染色印石刻成,而非銅質鑄造,鈕制更不著邊際,知為近年偽物。檢索資料,「夔州防禦使符」原印銅質,傳出於山東恩縣。

印背右刻「夔州防禦使符」,左刻「永昌元年四月日造」,印側刻「宇字貳佰貳拾伍號」,現藏中國博物館。

11.篆刻風格

篆刻風格是鑑定古印的極為重要的乙個方面。後世作偽都能摹仿古印的大概,但對特定時代形成的篆刻的內在神韻是難以畢肖的。這也就如同字畫鑑定中強調的「時代風格」。

總的說來,戰國古璽,古奧靈動。秦代印章多以小篆鑿於界格之內,轉折自然而富於彈性。兩漢官印或鑄或鑿,但都趨向整齊端莊。

新莽印章,筆畫勻挺,工穩頎長,鑄製精工。魏晉印章多方折鬆散。南北朝印章更趨粗樸豪放。

據此,如果有人稱藏有一方南北朝官印,印文結構謹嚴,布局亭勻,那不可能是真品。

同樣如誰有一方呆滯無神或雄肆奇崛的「莽印」,也千萬不要當真。如榮寶齋出版社出版著名畫家、篆刻家於希寧編《黃賓虹藏秦漢印拾遺》中有一方「義台道宰印」。此印5字排3行、「印」獨佔一行及獨特寫法均為莽印法式,公元8年,王莽篡漢,並開始「大刀闊斧」地托古改制,將許多層級的長官改稱「宰」,如改「縣令長曰宰」。

但此印周邊不整,結字板滯小氣,線條僵硬。而莽印真品,一般都方整謹嚴,篆法遒麗,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蒙陰宰之印」。

漢玉印是印苑中的精靈,**遠貴於銅印,歷來偽品較多。曾見西安一藏家出示自藏玉印六七方,俱為贗制,有的還用的是近年才盛產的遼寧岫岩玉雕成。別說普通藏家,偽玉印也常使博物館專業人員「打眼」。

如《西安文物精華·玉器》收錄玉印即真偽混雜。其中「陳請士」印,為考古發掘出土之西漢玉印精品。印文以方為主,輔之以圓,挺健而不失婉暢。

「宋珩印」,覆鬥鈕型制尚稱標準,但印文筆畫琢磨苟且,僵硬而無婉通之感。筆道起收處多作尖狀,而真正漢玉印多方起方收。「宋」字寶蓋頭錯為禿寶蓋。

要知玉印初興於戰國,鼎盛於兩漢。此間玉印存世約五百餘,其中漢代最多,戰國次之,個別為秦代。這個數字僅佔同期存今璽印總數的百分之一強。

當年漢玉印的主人社會地位比高,其文化水準必不致連自己的姓都刻錯。而另一方「秦玉印」文字無一正確,且妄加邊框,實向壁虛造,精神與秦漢時代相去萬里。

流派印鑑定,切不可一看邊款署某一名家就堅信不疑。應從各類印譜中尋找資料,分析其篆法、章法、刀法,體會其篆刻神韻功力是否相符,最好再請教幾位印章專家,一定要謹慎。

2樓:光芒

山東收藏提示古印章的辨偽,主要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入手。

印面形狀:歷代官印是收藏家追逐的目標,因其一般個頭大於私印而數量又遠少於私印的原因。所以官印又自然成為作偽的重災區。

歷代官印以正方形為正宗,然而特定時期和地域也有一些其他形狀的官印,掌握這些特徵,如印文為某時某地職官印,而印面形狀卻不符,偽印的可能性更很大了,這在戰國古璽鑑定中尤為重要。如戰國齊官印往往在印面上端或上下兩端有方形突楞。

印章尺寸:戰國古璽,是多姿多彩的。印章的大小形狀並沒有訂製。

秦朝以後,隨著度量衡的統一,方形官印邊長多變化於2.3厘公尺(當時1寸)左右。北朝官印略同。隋唐以後,官印邊長多超過4厘公尺。

準確掌握歷代古印尺寸的變化,對印章辨偽很有用處。

朱文白文:戰國官印只有朱或白兩類。到了秦直至南北朝,方形官印幾乎皆為白文。

隋唐以後,官印基本為朱文。如遇不合此規律者,務必警惕是偽造的可能性。  印面分割:

印面分割主要指印面上界格和邊欄的運用

界格,是在印面用以分隔印文的界線。主要有田格、橫日格、日格,田格幾種。戰國之時齊楚等國就使用田格或橫日格劃分方形印面。

至秦代,絕大多數官印都是田格或日格,此風延及西漢初年,然後沒有出現。東漢之時,又出現了少數(田字中間加一豎)格道家印和殉葬專用印。

邊欄,是指刻鑄於陰文印面印文之外的方形界框。官印系統中,戰國時期比較常見,秦和西漢沒有。東漢和魏晉十六國個別官印有邊欄。

如秦、西漢或南北朝風格的官印中見到欄邊,要格外留神。就私印而言,從戰國至北朝,只在戰國至西漢早中期部分私印見到,其他時代風格的私印如邊欄,偽作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印章的稱謂:不同時代的印章有不同的印章稱謂,同一時代官級不同,官印的稱謂也可能不一樣。譬如:

也許是因為東漢名將馬援曾任伏波將軍之故,偽造伏波將軍官印者頗多。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前藏伏波將軍」印偽品。檢兩漢官印制度,二千石以上**皆稱「章」或「印章」、「之印章」,以連同原官名湊足5字。

二印不合印章制式,可以認定是偽作。 印文內容:所謂印文內容,主要指古代官印中所含的特殊的官名、地名,特別是那些僅見於某一特定時期的官名、地名。

如一方印章上出現了這種官名和地名,但印章制度與風格又不見於此時,使可定為贗品。

印台厚度與材質:早期印章的印台指印鈕以下的部分,其薄厚因時代而有所變化,如兩漢時期官印印台大致在0.6~1.0厘公尺之間,印台變化的趨勢是由薄至厚。過厚過薄者應該謹慎。

古代不同級別的人,用印的質材是不一樣的,其中銅印最普通,玉、金、銀印最尊貴,官印系統尤如此。贗品中常常出現低階別的**用古代達官顯貴所用的材質做的印章。 印章銹色:

古璽印中,銅印佔了大部分。絕大多數都曾長期埋在地下,即使為傳世品,也會產生鏽蝕。古印的鏽主要有兩個層次,即表面為綠鏽,綠鏽下為棗紅鏽。

有時綠鏽上還有土鏽結合的硬塊。綠鏽在印章表面分布並不均勻,有的地方可能已露出棗紅鏽。鏽層較厚,附著結實。

現代偽印的鏽無論是用漆調色塗抹,還是用硫酸銅加化學試劑置於潮濕環境下「培養」出來,但是它們都有兩點共性:

第一:銹色與印本身銅質結合不緊,較容易除掉。

第二:鏽層薄,塗抹而均勻,層次單調,綠鏽色多發白,不像古印真品的綠鏽沉古。

如何製作光敏印章,YH光敏印章如何製作?

先把你需要的模版設計好。用雷射印表機將製作好的樣稿列印在硫酸紙上。按樣稿規格覆蓋上透明 膜,大小要完全覆蓋樣稿為準。一 先把你需要的模版設計好。二 用雷射印表機將製作好的樣稿列印在硫酸紙上。三 按樣稿規格覆蓋上透明 膜,大小要完全覆蓋樣稿為準。四 開啟內光敏機置 盒,依次放入光敏印章墊 新力章殼,則...

請問這古玉印章上的刻了什麼字,請問這古玉印章上的刻了什麼字?

你有沒看過一本 叫 溫暖的弦 溫暖是女主的名字,弦是男主名字的乙個字,書中男主送給女主乙個印章,上面刻著 溫暖的弦 你也可以這樣,把你的名字和男朋友的名字結合一下,超浪漫 古玉印章,請各位專家大師幫我鑑定下真偽,刻得啥字?這個不是古玉,是現在酸化的青海料。明顯假的,印章刻的太淺了,古玉印章上的省印二...

印章,請幫忙看看,有收藏價值嗎是什麼材料印文是

印章文字為,左起豎讀 含笑盈 盈自看。樓上不識篆字還敢來胡說八道。印文為 花好月圓人長壽 這個印章,是什麼材質的?有沒有收藏價值?印章的字是李世民印 和田白玉的,看頂上的圖案和機械雕刻的印文應該是現代無疑的,此李世民非彼李世民,可能就是乙個叫李世民的人的私章而已,要麼就是現代用唐太宗李世民的名義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