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什麼意思

2021-03-07 03:14:44 字數 4964 閱讀 7428

1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泰伯第八》中沒頭沒尾地記了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這句話,有兩種句讀法,意思截然相反:

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前者一般被那些羸弱得沒有半點生命力與自信心的統治者或**採用,因為只有愚蠢的百姓才能被愚蠢的**擺弄;後者則是政權初興之時勃發生命力的自信之語。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智商必須是大體相當的,否則這政權難以持久。孔子是倡導「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不是吃官飯的文人,我相信,後者是他老人家的本意。

個人認為正解——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譯文】

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2樓:萬哩挑壹

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對《論語·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意存在爭論。這一爭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句意不同,對孔子的為政思想評價不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論語·第八章·泰伯篇》

「郭店楚墓竹簡」(於2023年10月出土)記載版本為:「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強也。」

釋義編輯

由於古漢語沒有斷句,所以人們根據現代漢語的習慣,按照不同的斷句,對此句的含義有不同的理解。

釋義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一句讀源遠流長,*****用來攻擊孔子。

如 何晏的《論語集釋》、邢昺的《論語疏》、楊伯峻的《論語譯註》。

古人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時」,一般正面解釋。

都說,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沒必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為什麼呢?

《論語集釋》只有一句解釋「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何晏)

《論語疏》解釋成「聖人之道深遠,人不易知」(邢昺)。

路人認為:既然不易知,知起來很麻煩,所以就不用知了。

近代,大都採取批評的態度。

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孔子把民看作愚昧無知的人,可使服從,不可使知之……」孔子政治思想保守。

又如馮友蘭在《論孔丘》中說:孔子認為「民」是「下愚的人」,「他們不可使知,所以只可以讓他們聽從驅使。」孔子鼓吹***策。文革時批判孔子的***策,也大都是引用這兩位學者的話。

應當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讀成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沒有什麼錯。但這只是幾種可能中的一種。從孔子的一貫主張來看,孔子不贊成***策。

孔子是中國第乙個創辦私學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奉獻給教育事業,孔子有**三千,七十二賢人。「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說出這種話的人怎麼會主張實行***策呢?

那麼古今學者之所以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讀成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當代,學者王蔚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一文中認為有兩個原因。

一是沒有從整體思想上去把握孔子,這樣就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之感;

二是以自己的個人好噁來解釋。喜歡者極力為孔子辯解,如何晏與邢昺,不喜歡者則極盡詆毀之能事,如范文瀾與馮友蘭。好者使其偏,惡者使其冤。

路人認為:批林批孔時大批孔子的所謂***策,就是使孔子蒙受了許多不白其冤。

還有的人從「民」字上做文章來解釋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硬說「民」指的是奴隸,既然是奴隸,個人認為不過是會說話的工具。會說話的工具,當然就不需要「知之」了。

持奴隸觀點的是台灣地區學者。

這種解釋有兩大問題。

一、中國古代是不是實行過奴隸制到現在學術界仍有爭論;《孟子》中有關於井田制的記載,很多人據此認為中國沒有實行過奴隸制。

二、外國的奴隸是會說話的工具,中國古代社會是不是這樣沒有人證明過。至少沒有人證明孔子生活的那個時期是如何對待奴隸的。

三、即使孔子那個時候有所謂的奴隸存在,從孔子一貫的主張來看,孔子不大可能認為奴隸是會說話的工具。孔子主張「仁」,仁者愛人。主張愛人的孔子是不會有如此主張的。

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一書中對此的解釋也極有參考價值。原文如下:

上章言教化,本章言行政,而大義相通。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中庸》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皆與此章義相發。

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若在上者每事於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戶曉,日用力於語言文字,以務使之知,不惟無效,抑且離析其耳目,蕩惑其心思,而天下從此多故。

即論教化,詩與禮樂,仍在使由。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終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終不真,而相率為欺偽。

《易傳》雲:「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亦為民之不可使知,而謀求其可由,乃有此變通神化之用。近人疑《論語》此章謂孔子主愚民便**,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歟!

因此錢穆先生的白話譯釋即是:「先生說:『在上者指導民眾,有時只可使民眾由我所指導而行,不可使民眾盡知我所指導之用意所在。』」

參考資料

3樓:苦苦的掙扎

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4樓:曉澀

這兩天睡覺前翻翻論語,讀到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傳統的理解就是,可以讓老百姓按照我們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句話是孔老夫子說的,(前面寫了「子曰」)

從現在的思想看,估計很多人都會抨擊這個觀點。然後有衛道者改句讀,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者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還有「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什麼的。我自己感覺啊,根本用不著替老夫子開脫。我自己是越來越感到很多情況下真的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了。

很多事情去花時間跟當事人解釋清楚未必是件好事。

5樓:匿名使用者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這句話,有兩種句讀法,意思截然相反: 翻譯過來就是:小民百姓可以隨便使喚,但是不能讓他們知道原因。你看看孔子

6樓:命運與夢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9)使民眾展示有所得的具體方法

楊伯峻:孔子說:「老百姓,可以使他們照著我們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們知道那是為什麼。」

錢穆:先生說:「在上者指導民眾,有時只可使民眾由我所指導而行,不可使民眾盡知我指導之用意所在。」

李澤厚:孔子說:「可以要老百姓跟著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這是為什麼。」

詳解:這是《論語》裡最困難的章節之一了,該章早成了所有批孔者最大的口實,而所有孔之粉絲,又無力反駁,只能用時代侷限之類的廢話來支吾。以上三人以及通常所依據的斷句都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另外還有一種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稍微把孔子從所謂的愚民控告中引開,用所謂的教化方式來解釋,為孔子進行所謂的開脫。前一種是用「齊模式」來汙衊孔子,後一種是用「魯模式」來汙衊孔子,而孔子早說過,「齊模式」、「魯模式」都不是「聖人之道」,所謂「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但所有曲解孔子的人,都是用孔子所反對的「齊模式」、「魯模式」來曲解孔子,這就是歷史的真相。

正確的斷句應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裡,「由」是上一章中「蹈行、踐履」的意思,「知」就是上一章中「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智慧型。上一章說「由知、德者,鮮矣「,本章就是順此而來的。

「可」,不能如康有為解釋為「許可」等將孔子西方民主化,用民主化的謊言來改造孔子是荒謬的。正確的意思是「適合」,所謂「適合」,就是適合於當下的位次。「民」,眾萌也,民眾是一切現實道路的源泉。

當某種位次適合於當下民眾的現實,就「使由之」,「使之由」的倒裝;當某種位次不適合於當下民眾的現實,就「使知之」,「使之知」的倒裝。「使」,「放縱、任性」,讓民眾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智慧型。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明白了上一章的,這一章就很簡單了。「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所得,是所有人的,而不是某些所謂精英的,「由」、「知」,最終都來自於民、歸之於民,而民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的,民眾的智慧型也是無窮的,要「使之」,「放縱、任性」他們,放任他們去揮灑他們的潛能與智慧型,這樣才是真的「聞、見、學、行」「聖人之道」,才會有「聞、見、學、行」「聖人之道」的所得。孔子這一章,兩千多年來被曲解不斷,對比一下本章的解釋,就知道那些無論反孔還是挺孔的人的無知了。

白話直譯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說:民眾當下適合的,放任民眾去蹈行、踐履;民眾當下不適合的,放任民眾運用智慧型去創造、創新。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什麼意思?

7樓:高樓居士

《論語·泰伯第八》中沒頭沒尾地記了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這句話,有兩種句讀法,意思截然相反:

其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其二,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前者一般被那些羸弱得沒有半點生命力與自信心的統治者或**採用,因為只有愚蠢的百姓才能被愚蠢的**擺弄;後者則是政權初興之時勃發生命力的自信之語。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智商必須是大體相當的,否則這政權難以持久。孔子是倡導「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不是吃官飯的文人,我相信,後者是他老人家的本意。

個人認為正解——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譯文】

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8樓:匿名使用者

93年湖北荊門郭店村出土了大量竹簡,包括戰國時期的儒家著作《尊德義》,裡面記錄了一句話:「民可使導(道)之,不可使知之。民可導(道)也,而不可強也。」

此話和孔子基本一致,只不過把「由」字改為了「導(道)」字。從這句的上下文應該知道,此處的「知」根本不是現代人認知中的「知」,而是和後句的「強」是近義詞。

如何解釋這個「知」,則需要另一篇古文,就是《晉書·虞溥傳》。其中一句話是:「又曰鍥而舍之,朽木不知;鍥而不捨,金石可虧。

斯非其效乎!」,而我們通常所熟知的荀子《勸學》中其實是「鍥而舍之,朽木不折」。也就是說在古文中,存在「知」通「折」的用法。

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正確解釋應該是:對民眾可以啟迪/引導/教化他們,但不可以強迫他們。

國之殤民之殃什麼意思,「國家之殤」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使國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難。出自 醒世恆言 李汧公窮邸遇俠客 原文 只為李林甫 楊國忠相繼為相,妒賢妒能,病國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譯文 只因為李林甫 楊國忠連續做宰相,對品德 才能比自己強的人心懷怨恨,使國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難,職位低微的官吏,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楊國忠在與宰相李林...

仙劍五西屏中的「可使屏系列法術」什麼意思

吸屏符,就是貼上bai 之後,可以使屏du系的法術使用時zhi有一定機率dao在免疫該系法術的專同時免疫傷害 屬至於屏系的法術,就是指水火雷風土五系的最後一招,第六招,分別叫水屏 火屏 雷屏 風屏 土屏,這5招就是單體免疫相應系的法術 附上第六招的學習方法 五靈的第六招 去狂風寨拿了蚩尤護符之後,回...

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什麼意思

獨旅行 意思是 士農工商四民,是國家的柱石之民。而士 農 工 商這四民是國家最根本的。 士指的是士兵,農指的是農民,工指的是工人,商指的是商人,前半句說的是這四種人,後半句的國是指國家,石民指的是生活在在底層的人們。 我覺得應該是說,這四種職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石 為國之本也 b汗 觀眾的觀點怎麼可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