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

2021-03-07 02:45:02 字數 4433 閱讀 2302

1樓:害中尋利

大氣層(atmosphere)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氬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氣。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

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公尺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對流層在大氣層的最低層,緊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約為10至20千公尺。對流層的大氣受地球影響較大,雲、霧、雨等現象都發生在這一層內,水蒸氣也幾乎都在這一層內存在。這一層的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約每公升高1000公尺,溫度下降5~6℃。

動、植物的生存,人類的絕大部分活動,也在這一層內。因為這一層的空氣對流很明顯,故稱對流層。對流層以上是平流層,大約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公尺。

平流層的空氣比較穩定,大氣是平穩流動的,故稱為平流層。在平流層內水蒸氣和塵埃很少,並且在30千公尺以下是同溫層,其溫度在-55℃左右,溫度基本不變,在30千公尺至50千公尺內溫度隨高度增加而略微公升高。平流層以上是中間層,大約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公尺,這裡的空氣已經很稀薄,突出的特徵是氣溫隨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氣的垂直對流強烈。

中間層以上是暖層,大約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公尺。暖層最突出的特徵是當太陽光照射時,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被該層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溫度公升高,故稱暖層。散逸層在暖層之上,為帶電粒子所組成。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特殊的層,即臭氧層和電離層。臭氧層距地面20至30千公尺,實際介於對流層和平流層之間。這一層主要是由於氧分子受太陽光的紫外線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變成了臭氧。

電離層很厚,大約距地球表面80千公尺以上。電離層是高空中的氣體,被太陽光的紫外線照射,電離層帶電荷的正離子和負離子及部分自由電子形成的。電離層對電磁波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利用電磁短波能被電離層反射回地面的特點,來實現電磁波的遠距離通訊。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數千公里的大氣層。氣體密度隨離地面高度的增加而變得愈來愈稀薄。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發現有稀薄大氣,有人認為,大氣層的上界可能延伸到離地面6400公里左右。

據科學家估算,大氣質量約6000萬億噸,差不多佔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其中包括:氮78%、氧21%、氬0.93%、二氧化碳0.

03%、氖0.0018%,此外還有水汽和塵埃等。

根據各層大氣的不同特點(如溫度、成分及電離程度等),從地面開始依次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電離層)和外大氣層。

水圈(hydrosphere)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為活躍的乙個圈層。它與大氣圈、生物圈和地球內圈的相互作用,直接關係到影響人類活動的表層系統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介質,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水體存在方式不同,其作用方式也有比較大的差別,按照水體存在的方式可以將水圈劃分為:海洋、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等五種主要型別。

液態和固態水體所覆蓋的地球空間。水圈中的水上界可達大氣對流層頂部,下界至深層地下水的下限。包括大氣中的水汽、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和生物體內的水。

各種水體參加大小水迴圈,不斷交換水量和熱量。水圈中大部分水以液態形式儲存於海洋、河流、湖泊、水庫、沼澤及土壤中;部分水以固態形式存在於極地的廣大冰原、冰川、積雪和凍土中;水汽主要存在於大氣中。三者常通過熱量交換而部分相互轉化。

水圈內全部水體的總儲量為13.86億立方公里,其中海洋為13.38億立方公里,佔總儲量的96.

5%。分布在大陸上的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各佔餘下的一半左右。在全球水的總儲量中,淡水僅佔2.

53%,其餘均為鹹水。

地球表面的水是十分活躍的。海洋蒸發的水汽進入大氣圈,經氣流輸送到大陸、凝結後降落到地面,部分被生物吸收,部分下滲為地下水,部分成為地表徑流。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大部分回歸海洋。

水在迴圈過程中不斷釋放或吸收熱能,調節著地球上各層圈的能量,還不斷地塑造著地表的形態。水圈中的地表水大部分在河流、湖泊和土壤中進行重新分配,除了回歸於海洋的部分外,有一部分比較長久地儲存於內陸湖泊和形成冰川。這部分水量交換極其緩慢,週期要幾十年甚至千年以上。

從這些水體的增減變化,可以估計出海陸間水熱交換的強弱。大氣圈中的水分參與水圈的迴圈,交換速度較快,週期僅幾天。由於水分迴圈,使地球上發生複雜的天氣變化。

海洋和大氣的水量交換,導致熱量與能量頻繁交換,交換過程對各地天氣變化影響極大。目前,各國極其關注海-氣相互關係的研究。生物圈中的生物受洪、澇、乾旱影響很大,生物的種群分布和聚落形成也與水的時空分布有極密切的關係。

生物群落隨水的豐缺而不斷交替、繁殖和死亡。大量植物的蒸騰作用也促進了水分的迴圈。水在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間相互置換,關係極其密切,它們組成了地球上各種形式的物質交換系統,形成千姿百態的地理環境。

人類大規模的活動對水圈中水的運動過程有一定的影響。大規模的砍伐森林、大面積的荒山植林、大流域的調水、大面積的排乾沼澤、大量抽用地下水等,都會促使水的運動和交換過程發生相應變化,從而影響地球上水分迴圈的過程和水量平衡的組成。人類的經濟繁榮和生產發展也都依賴於水。

如水力發電、灌溉、航運、漁業、工業和城市的發展,無不與水息息相關。

岩石圈(lithosphere)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100千公尺的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岩石圈下面是軟流圈。

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還有一些較小板塊鑲嵌其間。

板塊邊界有4種型別:海嶺洋脊板塊發散帶、島孤海溝板塊消減帶、轉換斷層帶和大陸碰撞帶。(見地球內部構造)。

岩石圈的厚度因地而異。一般而言,大陸地殼的岩石圈厚度大於海洋地殼的岩石圈厚度,但是其具體深度存在爭議。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岩石圈物質的迴圈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岩石圈三大類岩石——岩漿巖、變質岩和沉積岩的變質轉化。

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岩漿沿著岩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岩漿巖。裸露地表的岩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元件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後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岩作用,形成沉積岩。

同時,這些已經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岩[1]。岩石在岩石圈深處或岩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岩漿。岩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漿巖,並與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

如此,周而復始,使岩石圈的物質處於不斷的迴圈轉化之中。

我們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風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質迴圈在地表留下的痕跡。

另外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乙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

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於洋底佔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佔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公尺,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絡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2樓:紅薯稀飯

生物圈的科學定義是指全球性有機體層,或有機體生活和與之相互作用的地球表面環境。也就是說,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的全部生命和一切適合於生物棲息的場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層、全部水圈和大氣圈下層。

大氣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氣體圈層,它包圍著海洋和陸地。大氣圈沒有確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氣體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會有少量空氣,它們也可認為是大氣圈的乙個組成部分。

大氣層又叫大氣圈,地球就被這一層很厚的大氣層包圍著。大氣層的成分主要有氮氣,佔78.1%;氧氣佔20.9%;氫氣佔0.93%;還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氣體(氦氣、氖氣、氬氣、氪氣、氙氣氡氣)和水蒸汽。大氣層的空氣密度隨高度而減小,越高空氣越稀薄。

大氣層的厚度大約在1000千公尺以上,但沒有明顯的界限。整個大氣層隨高度不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暖層和散逸層,再上面就是星際空間了。

生物圈中給出的水圈範圍為:海平面至以下10千公尺,即10000公尺的範圍內。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為活躍的乙個圈層。

它與大氣圈、生物圈和地球內圈的相互作用,直接關係到影響人類活動的表層系統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動力地質作用的主要介質,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生物圈是地球上凡是出現並感受到生命活動影響的地區。是地表有機體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環境的總稱,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層。它也是人類誕生和生存的空間。

岩石圈(lithosphere)

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岩石組成,合稱為岩石圈

地球最外層平均厚度約100千公尺的帶有彈性的堅硬岩石。由地殼和上地幔頂部組成。岩石圈下面是軟流圈。

岩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大洋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還有一些較小板塊鑲嵌其間。

板塊邊界有4種型別:海嶺洋脊板塊發散帶、島孤海溝板塊消減帶、轉換斷層帶和大陸碰撞帶。(見地球內部構造)。

在大氣圈,水圈,岩石圈裡有什麼生物

物圈包括海平面約10000公尺至海平面10000公尺處包括氣圈底部 飛翔鳥類 昆蟲 細菌等 岩石圈表面 切物立足點 水圈全部 距離海平面150公尺內水層 所說。大氣圈的每部分生存著什麼生物 大氣圈底部 水圈大部 岩石圈表面 大氣圈中生物主要集中於下層,即與岩石圈的交界處。鳥類能高飛數千公尺,花粉 昆...

向老師提出問題關於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地理環境問題各一題

大氣圈分為多少層?水圈的幾種主要型別?地殼是怎樣劃分出來的厚度是多少?生物圈有多大和界限?簡述我國的地理環境?我來問一下 大氣圈水汽主要分布在哪部分?水圈的作用?岩石圈就是地殼層嗎?生物圈中植物自然帶的分布?地理壞境的構成?大氣圈底部 水圈大部分 岩石圈表面統稱為生物圈 岩石圈,生物圈,大氣圈定義什...

使大氣圈 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相互聯絡起來,並在它們之間進行

答案b大氣環流 地殼物質迴圈 洋流在一定程度和範圍內輸送或交換能量,但都不能使四大圈層聯絡起來。只有水迴圈將四大圈層聯絡在一起,實現了物質迴圈和能量交換。使大氣圈 水圈 岩石圈和生物圈相互聯絡起來,並在它們之間進行能量交換的是 a 人類的活動b 大 a 大自然的水通過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