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地方戲有哪些安徽什麼戲曲最出名?

2021-03-07 02:23:33 字數 5383 閱讀 8953

1樓:周洋

安徽是一個地方戲大省,相關戲劇有如下幾種:

1、青陽腔。因形成於青陽縣而名;又因古時青陽縣屬池州府,還稱"池州調"。青陽腔與徽州腔馳名於明清兩代,譽為"徽池雅調",成為"天下時尚"的新調。

2、嶽西高腔。安徽省嶽西縣獨存的古老稀有劇種,由明代青陽腔沿襲變化而來,有三百多年的傳承歷史。

3、徽劇。徽劇的含義並不等於徽戲,它的聲腔包括青陽腔、徽戲、徽昆和花腔小調幾大部分,以徽戲和青陽腔為主。

4、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它發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多雲山,與鄂東和贛東北的採茶戲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黃梅一帶的採茶歌。

5、廬劇。原名“倒七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聲腔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的大片地區和江南的部分地區。

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

6、泗州戲。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7、池州儺戲。源於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貴池、石臺和青陽等縣(區),尤其集中於池州市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

8、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

9、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源於淮北地區,表演時男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北花鼓戲。

10、皖南花鼓戲。原為花鼓調,流行於皖南與蘇南、浙江相毗鄰地區,而以宣州、郎溪、廣德、寧國一帶最為盛行。

11、含弓戲。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含山、和縣、居巢、無為、當塗、蕪湖等地。因發源於含山,源為由盲藝人操弓拉二胡賣唱的灘簧,故稱“含弓”。

2樓:匿名使用者

安慶的黃梅戲 嶽西儺戲 巢湖的廬劇、、鳳陽花鼓,安徽是不是文化大省,似乎還有些爭議;而安徽是地方戲大省,則不容置疑。據統計,全國共有360多種地方戲,安徽就佔了20多種,而且風格各異,姿態萬千。

其中最有名的當然是徽劇和黃梅戲,都曾經輝煌一時,由地方戲而登堂入室,成為了全國性的劇種。在“造星”方面,也湧現出了程長庚、高朗亭、郝天壽、嚴鳳英、王少舫、馬蘭、韓再芬、李龍斌等梨園名角。

但世上的事情又總是辨證的,一旦站到了高高的平臺上,盯著的人就多了,這裡面自然不乏風雅之士和飽學之士,他們總想對地方戲作些改造,使之文雅化、精緻化。但往往就在改造的過程中,地方戲原有的質樸而鮮活的生命力和原創力萎縮了。

徽劇是經過“京派”改造的,升格為京劇,這都是前清的事情了。徽班進京,是中國戲曲史上的大事件,被稱為國劇的京劇由此被催生。而徽劇則像一隻吐出了自己最精華的絲的春蠶,此後便很難再有什麼驚人的作為了。

再者,經過這一改造,離老百姓就有些遠了,特別是安徽這邊的鄉親,就覺得它已經不是自己家門口的東西了。惟有從青陽腔、太平腔之類的聲腔唸白中,還能辨出一些鄉土的痕跡。

黃梅戲因為一直保持著其地域感和歸屬感,所以是最讓安徽人引以為自豪的。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餘秋雨先生等一批海上聞人看中了黃梅戲。客觀地說,“海派”的改造,提升了黃梅戲的文化品位,豐富了劇目,也強化了詩意。

但有的地方,也顯得有些不倫不類,偏離了黃梅戲自身的屬性和規律。比如,在形式上,黃梅戲是以歡快的小調取勝的,要來西洋歌劇似的詠歎調,就未必適宜;在內容上,黃梅戲是以世俗化的悲歡離合為核心的,有一點悲也是小悲,是為喜作鋪墊的,最後往往還是大團圓,現在非要向學院派的古典悲劇(如莎劇、紅樓夢)看齊,就未必承載得了,而且,有沒有濃厚的悲劇感,也並不是判斷一個劇種優劣的標準。這就好像一個鄉下小姑娘,原本活潑、俏皮、可愛,但非要給弄到大宅院裡當起了雍容華貴的大小姐,得意是得意了,但魂兒卻失了。

除了徽劇和黃梅戲外,剩下的比較出名的還有廬劇、皖南花鼓戲和泗州戲。因為沒有經過明顯的改造,還保留著比較好的原生態。而且湊巧的是,這三個劇種的地域分佈分別是在安徽省的中部、南部和北部,正好對應著安徽文化版圖的三大塊——江淮文明、長江文明和中原文明,並各自打上了比較重的文化烙印。

廬劇廣泛流傳於合肥、巢湖、六安一帶,生活氣息濃郁,適合的是城鄉結合部群落的審美趣味,特點是:通俗易懂,吐字清晰,朗朗上口,表演生動。雖然廬州老鄉李鴻章在出訪德國時,曾“即興”地將一段廬劇唱腔作為“大清國歌”,但廬劇恐怕同黃梅戲一樣,並不適合走高雅化之路。

據說,如今國有的廬劇團已經是名存實亡,幾乎沒有什麼演出,但是民間的劇團卻如火如荼,演員的收入比從前還有所提高。所以有識之士感嘆道:“老百姓並不是不喜歡廬劇,是那些所謂的國營大劇團大演員受不了鄉間地頭的苦,不願走到群眾中去,動轍幾百萬排出來的戲只演幾場,只演給那些不懂廬劇的領導看……廬劇應當唱給喜歡它的人聽,不要再曲高和寡了。

”皖南花鼓戲的草根性則體現在流動性上,以前的劇團往往具有流浪性質。因為變動不居,所以形成了兩個特色:一是內容要諧趣、出彩、抓人,甚至有點“葷段子”,在這一點頗像東北的二人轉;二是相容幷蓄,廣泛吸取了其他劇種的特點。

**時期,花鼓戲“四季班”在農村演出受到農民的熱愛和歡迎,統治階級對它的**卻接踵而至,以“花鼓淫戲,敗壞風化”的罪名明令禁演。如此一來,藝人們只能在農民的掩護下到偏僻地區演出。這不由讓人聯想起*****黃梅戲《張二女推車》時的情景,有人覺得這齣戲是黃色的,主席卻嚴肅地說:

“不能把人民喜聞樂見的東西斥之為低階趣味。”偉人說得真是精闢極了。

泗州戲有著北方的蒼涼和蒼勁,帶著幾分黃土地色彩。泗州戲的表演藝術在說唱的基礎上,大量地吸收了民間花燈、小車、旱船、跑驢等舞蹈表演形式,因此具有明快、活潑、樸實、爽朗、粗獷、豪放、剛勁、潑辣的特點。泗州戲又被稱為“拉魂腔”,顧名思義,它更有張力和生命的質感,唱到豪放高亢處,會迸發出動人心魂的力量,這一點似乎有秦腔的影子。

套用託翁的一句話,安徽幾大地方戲各有各的精彩,而面臨的危機又都是相似的。不單是安徽,全國各地的地方戲都有著深重的危機感,年輕的觀眾群體難以生成,是其最大的問題。擺在地方戲面前的似乎有三條路可走:

一是像崑曲那樣“古董化”,成為“琴棋書畫”之外的第五雅,成為文人案頭的擺設;二是像二人轉那樣“小品化”,通過春晚和央視八點檔電視劇“大肆”進行炒作;三是像川劇那樣“雜技化”,一個“變臉”絕活連劉德華都想學,年輕人似乎也願意看個熱鬧和機巧。但其他的地方戲能不能走這樣的路,還是一個必須分頭考慮和仔細思量的問題。這裡,有自身文化屬性和藝術規律的問題,也有機遇和資源不均衡的問題。

良辰美景,何日重現?難道我們只能在嚴風英、丁玉蘭等人的錄音中,重聞往日的榮光?當然,我在寫這篇文字時,因了文人的積習,是偏於慨嘆和擔憂的,也是偏於理論化敘述的。

或許,就在我慨嘆的時候,某個地方戲小劇團正在散發著泥土清香的田間地頭演出,掌聲四起;就在我進行理論編織的時候,某個鬚髮花白的老人正在村口盼著劇團下鄉,望穿秋水……

地方戲的生命正在地方之內、鄉土之中,它究竟應該怎樣發展,會不會消亡,只有虛心地貼近那塊土地,才能找到答案。

3樓:匿名使用者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沙河調 嶽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4樓:匿名使用者

我覺得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安徽什麼戲曲最出名?

5樓:海平面下的深淵

安徽黃梅戲最有名。

黃梅戲是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被稱為“懷腔”或“懷調”。

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絃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

6樓:佑北·肆

最出名的當然是黃梅戲。當然也還有其他戲種。

黃梅戲黃梅戲是安徽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安慶的名片,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與京劇、評劇、越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黃梅戲是由山歌、秧歌、茶歌、採茶燈、花鼓調,先於農村,後入城市,逐步形成發展起來一個劇種。但形成一個完整的劇種,那還是近代的事。

在這段時間內,他吸收了漢劇、楚劇、高腔、採茶戲、京劇等眾多姐妹藝術的精華,使自己逐漸完善起來而成為一個名劇。

代表劇目:《天仙配》、《女駙馬》、《玉堂春》《牛郎織女》、《小辭店》、《王小六打豆腐》等。

黃梅戲主要人物:嚴鳳英 馬蘭 吳瓊 韓再芬 王少舫 黃新德 張輝 楊俊 吳亞玲 袁玫 何雲

泗州戲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於安徽淮河兩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與山東的柳琴戲、江蘇的淮海戲同是由"拉魂腔"發展而來,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血緣關係。泗州戲是與徽劇、黃梅戲、廬劇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優美的唱腔,動聽的旋律,唱響淮河兩岸,大江南北。

泗州戲代表劇目 :《回孃家》、《拾棉花》、《打幹棒》、《賣甜瓜》、《小二姐做夢》

泗州戲代表人物:李寶琴 霍桂霞 陳若梅 李書君

廬劇廬劇,舊稱“倒七戲”,是安徽省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清末以來,流行於安徽境內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它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

曲調清新樸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廬劇在藝術上進行了較大的改革,**由原來的只以鑼鼓伴奏改為絲絃伴奏,並增加了部分管樂器和打擊樂器。在唱腔和表演上,剔除了某些京、廬混雜的表現手法,著重發揮了本劇種獨特的藝術風格。整理了《烏金記》、《雙絲帶》、《雙鎖櫃》、《張太和休妻》等一批傳統劇目,創作了《李華英》、《程紅梅》等現代戲和民間故事劇《陷巢州》。

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

代表劇目為《借羅衣》、《打蘆花》、《討學錢》、《休丁香》、《雪梅觀畫》、《花園扎槍》。

早期名演員有王本銀、丁玉蘭、孫邦棟、董少軒、張金桂、劉正元等。 當前活躍在舞臺上的則有民間藝術家周小

五、**順、谷大妹、武道芳、孫曉雲、魏小波、盛小

五、汪莉、夏巧雲等。

徽劇徽劇是一種重要的地方戲曲聲腔,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明末清初,亂彈聲腔傳入安徽,與地方聲腔及民間**結合,在安慶府的石牌、樅陽、桐城等地形成撥子。乾隆年間,撥子與四平腔脫胎而來的吹腔逐漸融合,形成二簧腔。

二黃腔又與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劇的基礎。

清初,徽劇盛行於安徽及江浙一帶,在南方流佈甚廣;清中期,風靡全國。清乾隆年間,“三慶”、“春臺”、“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後進入北京演出,名噪華夏,這就是著名的徽班進京。清道光、咸豐年間,徽劇在北京同湖北漢劇等劇種結合,逐漸演變成京劇。

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徽劇是一個包羅永珍、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是新安文化燦爛篇章的重要一頁。

你的家鄉有什麼地方戲曲,你的家鄉有什麼地方戲?請你介紹一下

有黃梅戲,我的家鄉是安慶,那裡黃梅戲的發源地。你的家鄉有什麼地方戲?請你介紹一下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 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 的 閩浙之音 距今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被譽為 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 漳州 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

安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小欣盆友 1 黃山風景名勝區 2 安徽皖南古村落 西遞 巨集村 3 安徽九華山風景區 4 安徽省蕪湖市方特旅遊區 5 大浦鄉村世界 6 合肥市野生動物園 安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一 黃山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中華十...

想去旅遊,安徽有什麼地方好玩,安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安徽必去五大旅遊景點

安徽必去五大旅遊景點分別是 天堂寨 皖西大裂谷 燕子河大峽谷 萬佛湖 白馬尖 1 天堂寨 天堂寨位於安徽省金寨縣與湖北省羅田縣的交界處,是大別山最主要的景區之一,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是大別山的第二高峰,也是長江和淮河的分水嶺。2 皖西大裂谷 皖西大裂谷位於六安市南邊25公里處,原名避王巖。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