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的由來關於中國二字的由來?!

2021-03-06 23:59:18 字數 5312 閱讀 5818

1樓:簡可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

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

"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

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裡,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

"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

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

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

」《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

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

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2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定的

3樓:冰河小魚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誰知道「中華」二字的由來?

4樓:匿名使用者

-- 中華的來歷

大約在2023年前,當中華民族開始形成時,其族稱為「華」。漢朝以後,開始出現「中華」的族稱。至19世紀末,作為近代民族學術語的「民族」概念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彙也應運而生。

雖然「華」、「中華」、「中華民族」這些族稱之間小有差異,但其內涵卻是一致的,即指定居於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華民族」的「華」肇始於中國歷史上五帝時代之最後一帝舜的名字「華」。「五帝」時代是中國原始社會晚期部落聯盟時代。五帝時代的「帝」即部落聯盟首領。

「舜」是諡號,即死後所進的尊號。《諡法》曰:「仁聖盛明曰舜。

」「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稱。「虞」本是帝堯時掌山之官,即部落聯盟中負責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鳥獸的部落世襲公職名稱。中國上古有「以官為氏」的習俗,即以其在部落聯盟中所擔任的公職名稱為部落名稱,故稱其部落為「虞」或「有虞氏」。

在虞帝舜時,部落聯盟向民族和國家發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變為朝代名稱,如同夏后氏之稱為夏朝。按先秦文獻記載,有虞氏是中國歷史上先於夏朝的第乙個朝代,雖然這個朝代還帶有若干部落聯盟的痕跡。

中國現存最古的一部史書《尚書》,即以《虞書》為開篇。

參考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中「中華」二字的由來?

5樓:手機使用者

-- 中華的來歷 大約在2023年前,當中華民族開始形成時,其族稱為「

華」。漢朝以後,開內始出現「容中華」的族稱。至19世紀末,作為近代民族學術語的「民族」概念傳入中國後,「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彙也應運而生。

雖然「華」、「中華」、「中華民族」這些族稱之間小有差異,但其內涵卻是一致的,即指定居於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 「中華民族」的「華」肇始於中國歷史上五帝時代之最後一帝舜的名字「華」。「五帝」時代是中國原始社會晚期部落聯盟時代。

五帝時代的「帝」即部落聯盟首領。「舜」是諡號,即死後所進的尊號。《諡法》曰:

「仁聖盛明曰舜。」「有虞氏」最初是舜所在部落的名稱。「虞」本是帝堯時掌山之官,即部落聯盟中負責管理山林及山林中鳥獸的部落世襲公職名稱。

中國上古有「以官為氏」的習俗,即以其在部落聯盟中所擔任的公職名稱為部落名稱,故稱其部落為「虞」或「有虞氏」。在虞帝舜時,部落聯盟向民族和國家發展。「虞」或「有虞氏」因此演變為朝代名稱,如同夏后氏之稱為夏朝。

按先秦文獻記載,有虞氏是中國歷史上先於夏朝的第乙個朝代,雖然這個朝代還帶有若干部落聯盟的痕跡。中國現存最古的一部史書《尚書》,即以《虞書》為開篇。

6樓:手機使用者

中華二來字,也有學者認自為是濫觴於「植物神」崇拜階段。學者認為

神明崇拜最開始是自然神崇拜,而自然神崇拜階段的一開始是植物神崇拜,對應的是母系氏族期間的原始社會。因為那時的人先民生活是以採集蔬果為主,人類與植物等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這時的神都是以植物形象出現的。 有學者認為「中華」二字的成因可以追溯到那個時代的集體意識,在中華大地生活的先民認為這是花的世界。

原因之一是「華」的本義即為「花」。最出名的例證就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一詩句。「灼灼其華」的「華」並不是通假,而是本來就這樣寫,遠古時期的漢字並沒有「花」這個字,而只有「華」這一字。

例證二是華的篆書,也正是花的象形。因此有學者根據華的本義,以及遠古先民集體潛意識的遺傳,推測「中華」的意義為「中和的花之國度」。 從「中國」和「華夏」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的

中國二字的由來

7樓:倩兒

「中國」一詞,bai最早du見於中國第一部官zhi方史書——《尚書》的「梓dao材」篇中,回原文講

答:「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經把中國的人民和他們的土地託付給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

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時非常年幼,由周公攝政。由此推斷,《尚書·梓材》創作於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據今已有三千餘年。可見,「中國」一詞至少在周朝已經開始正式使用。

8樓:姓拉名登字滅倭

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

e69da5e887aa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31616637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

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

"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

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裡,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

"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

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

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

」《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

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

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由來的短小故事,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

1 春節的由來 漢武帝太初元年,即西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 鄧平等人制訂了 太初歷 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恢復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人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為當今使用的陰曆 即農曆 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 陰曆,又稱農曆 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辛亥革命以後,逐漸改用陽曆紀年。後來為區別農曆和陽...

關於中國漢字的關於中國漢字的資料

漢字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從比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從甲骨文產生至今,漢字字型發展經歷了古文本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古文本階段可分為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等四個階段。今文字階段可以分為隸書 草書 楷書等幾個階段。漢字字型演變史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

中國航天標誌的由來,關於中國航天成就的資料

背景圖案為 中國航天 標識,三個同心圓象徵 宇宙速度,箭頭象徵航天產品沖天而起。casic 為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英文名稱縮寫,紅色字母 a 變化為地球軌道的形象,既體現航天的行業特徵,又寓意航天科工及全體員工良好的精神風貌。紅色寓意國家 奉獻 人文感 藍色代表科技 未來 時空感。企業的標識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