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皇帝加強統一的措施有哪些

2021-03-06 04:26:12 字數 6705 閱讀 7351

1樓:歷史通

秦:**設立三公九卿制,皇帝總覽大權,地方設立郡縣,為郡縣制。

西漢:初年為郡國制度,也就是郡縣制分封制並行,**沿襲秦朝制度,後來漢武帝加強君主**,**設立內廷,外廷制,任用自己信任的侍衛等分割宰相權利,地方實行推恩令,防止地方勢力過大。

元:地方設行省制度,**為行中書省,宰相權利較大但也被制約。

明:胡惟庸案明太祖後廢除宰相制度,設殿閣大學士,陪同皇帝處理政務但不作為正式機構,後來內閣制度逐漸形成,但權利取決於皇帝,仍為非正式機構,地方為府州制度。

清:大部分沿襲明朝,初年有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利很大,甚至可以左右皇帝,後來康熙帝設南書房,雍正帝設軍機處,封建君主**達到頂峰。

2樓:曼施坦因_伯爵

贏政統一六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集權: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主義**集權制度 a贏政規定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

一切大權。b****設定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時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後來增加到40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1、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三、思想: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布焚書令,規定除**外,民間只可收藏有關醫學、占卜、種植的書,其它一律燒毀,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全部活埋,這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

四、修築長城和開發邊疆: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36---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

以上是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

2.漢武帝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政治:內外朝制度--加強皇權

刺史制度

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經濟:統一貨幣

鹽鐵官營

平抑物價

軍事:北擊匈奴

進軍南越

對西域的管轄

思想文化:改革教育

察舉制度

獨尊儒術

漢武帝大一統措施

(1)政治方面

①改革官制,加強皇權。打破封侯為相的慣例,起用布衣為相,完全控制丞相。任用低階的官吏和侍從人員為尚書令、侍中等職,共議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其中尚書令權力日重。

以丞相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的機構,演化為一般的執行機構,稱為「外朝」。

②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強皇帝對地方官僚的控制。實行察舉制,前106年,漢武帝分全國為13州,每一州作為乙個監察區,設刺史一名進行監察。

③頒布推恩令和限制蕃王的「附益之法」,使諸侯王問題得以解決。強化完善封建法制,打擊豪強地主勢力,維護封建社會秩序。

(2)軍事方面

①建立侍從皇帝和警衛首都的侍從軍和禁衛軍。

②派衛青、霍去病三次出兵大敗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

③進軍西南夷和南越,在西南夷地區設立犍為等郡;在南越設定南海等九郡。

(3)經濟方面

①改革幣制。前115年下令鑄造五銖錢,作為通行全國的法定貨幣。

②鹽鐵官營。由國家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③平抑物價、徵收工商業者的營業稅和財產稅。

④開鑿六輔渠、白渠,治理黃河。 ⑤頒布世界最早的治蟲法規。

⑥在乾旱地區推廣區田法和代田法。

(4)對外關係

①朝鮮半島南部的三韓曾多次派人赴漢,晉見漢武帝。

②漢武帝時,日本有三十多個國家通過朝鮮半島「使譯通於漢」。

③張騫通西域後,開闢了陸上絲綢之路。

(5)思想方面

①「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尊崇儒學,提倡大一統。

②尊儒的同時,崇尚法制。尊儒尚法是他統治的根本思想。

(6)文化方面

①「太初歷」。②建立**太學與地方郡國學兩級官學,確立起中國封建官學制度。出現大思想家董仲舒、**學家司馬遷、漢賦作家司馬相如等。

意義:西漢漢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加強了**集權,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乙個鼎盛局面

3樓:地煞

周朝:實行的是典型的封建制。周王朝把王畿以外之地分封給同姓、功臣和先代後裔,授以不同的爵位,建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以拱衛王室。

周初封國中,姬姓諸侯國數量最多,《荀子·儒效》篇中:「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又說:

「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大概共封了五六十個新國。姬姓諸侯國中,多為文、武、周公之胤,且多為周公旦攝政時所封。

秦朝:**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漢朝:漢朝官制實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較大的權利。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

4樓:匿名使用者

**的時代,乙個強國會在其強大君主或權臣的領導下,通過軍事或政治的方式吞併其餘各國。

統一的時代,君主或朝廷會逐步削奪地方的權利,比如收回地方的軍權、財權和用人權,並建立強大的**軍隊震懾地方,通過思想戰線改變地方**的觀念。

初中中國歷史12課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有哪些?

5樓:天上飛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如下:

1、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及「酎金奪爵」政令,下詔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可將封地再次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

這樣,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漢武帝隨後又找各種藉口削爵、奪地甚至除國,嚴厲鎮壓他們的叛亂,諸侯王從此一蹶不振。

2、經濟上。把鑄幣權、鹽鐵經營權收歸**,發行五銖錢。重視興修水利,治理黃河,推廣進步的農業技術,使農業生產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

西漢初年,私人鑄幣還沒有完全禁絕,鹽鐵經營權也大都掌握在豪強手中,因此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富商大賈,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

這些富豪唯利是圖,不關心國事,如漢初諸侯王叛亂時,朝廷向他們借錢去平叛,他們卻擔心朝廷不能獲勝而不肯借貸。

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統一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

又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這些措施,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

3、軍事上。選拔任命年輕將領,如衛青及霍去病就是漢武帝一手培養並提拔上來的。號召全民養嗎,為日後打敗了北方的強敵匈奴奠定了基礎。命張騫通西域,開闢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4、思想文化上。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

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作為教材,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儒土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

從此,儒學居於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

5、官僚隊伍監察及選舉方面。漢武帝鼓勵推薦人才,建立地方向**推薦人才的制度即察舉制。還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

代表朝廷監視州部內的地方官吏、豪強及其子弟,嚴禁他們為非作歹。通過這些措施,**對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強,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6樓:飛喵某

一、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

1、政治上,實施推恩令,削奪諸侯爵位,建立刺史制度;

2、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經濟上:鹽鐵專賣,將鑄幣權統一收歸**。

4、軍事上:征討匈奴,解決邊疆隱患。

二、推恩令實施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一是諸侯王勢力,二是地方地主豪強勢力。

因而接受主父偃的建議,實施推恩令。

三、實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

推行的原因,一是統治者奉行無為而治,二是諸子百家的學說影響**統治。接受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作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稱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

在長安興辦太學,將儒家的《詩》《書》《禮》《易》《春秋》作為教材。目的是培養統治階級需要的儒學人才。影響是從此以後,儒家學說稱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四、鹽鐵專賣。

推行的原因一是私人鑄幣權沒有完全禁絕,二是富商控制了國家重要的經濟命脈。

鑄幣權收歸**,統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範圍內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鹽鐵專賣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我國封建社會出現第乙個鼎盛局面。

五、軍事上攻打匈奴,穩定邊疆。

武帝即位之後,決心設法解決匈奴的外患問題。從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對匈奴作戰。經過衛青和霍去病等人的北伐後,三次大破匈奴,匈奴再也無力對抗西漢,部分匈奴開始南遷,西漢西北邊境上的威脅暫時解除,也為邊境的和平和民族的交往奠定了基礎。

擴充套件資料:

除了上述課本裡的提及的舉措外,漢武帝還有很多對西漢有力的舉措。

一、政治上。

1、完善監察制度

漢武帝在地方設定十三州部刺史。即完善監察制度,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打擊地方豪強。京師七郡則另外設立司隸校尉監察。

漢武帝將全國地方劃分為13個監察區,是為冀、兗、豫、青、徐、幽、並、涼、荊、揚、益、朔方、交趾共13州(京畿附近7郡為司隸校尉部作為乙個單獨的監察區)。

每州派遣一名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監察地方**和強宗豪右,歲終至京師向御史中丞稟報。此時的刺史為監察官,秩六百石,較郡守的秩比二千石為低。

2、設立察舉制

察舉制為中國古代有系統選拔人才制度之濫觴,對後世影響極大。主要用於選拔官吏。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西元前134年)開始的。

察舉制不同於以前先秦時期的世襲制和從隋唐時建立的科舉制,它的主要特徵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並推薦給上級或**,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

察舉制此後成為漢代聘用官吏的制度,有的學者曾經指出,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的元光元年,是「中國學術史和中國政治史的最可紀念的一年。」

徵辟制是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制度,就是徵召名望顯赫的人士出來做官,主要有皇帝徵聘和府、州郡闢除兩方面,皇帝徵召稱「徵」,官府徵召稱「闢」。用以作為察舉制的補充。

3、創立年號。

在中國歷史上,年號由漢武帝發明及首先使用,首個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

據滿清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元狩」,並追認元狩前的年號建元、元光和元朔。

後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此後,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二、軍事上。

1、開疆拓土

漢武帝除了北伐匈奴之外,也武力平定四方,大幅開擴領土,在西南,漢朝消滅了夜郎及南越國,先後建立了7郡,使到今日的兩廣地區自秦朝後重新歸納中國版圖。而海南島在歷史上,也首次真正納入中國的版圖。

在東方,他於西元前109年至前108年派兵消滅了衛氏朝鮮,並且將衛氏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樂浪郡、真番郡、臨屯郡及玄菟郡。

2、外交

漢武帝派遣了張騫出使西域,張騫的兩次出使打通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通的通路。即絲綢之路,極大促進了中國同西方經濟及文化的交流。

三、文化上。

建立太學

1、建立太學。

漢武帝元朔五年,建立太學,是接受當時儒家學者董仲舒的建議。董仲舒指出,太學可以作為「教化之本原」,也就是作為教化天下的文化基地。他建議,「臣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這樣可以使國家得到未來的人才。

太學的成立,助長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於文化的傳播,成為重要的推手,同時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壟斷官位的情形有所轉變,一般人家子弟得以增加入仕的機會,一些出身社會下層的人才,也有機會到朝廷做官。

2、建立樂府。

樂府一名本指管理**的官府。漢武帝在掌管雅樂的太樂官署之外,另創立樂府官署,掌管俗樂,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

「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後人把樂府機關配樂演唱的詩歌,也稱樂府。

3、頒布太初歷。

太初曆是中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曆法,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統一,而且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曆法。在天文學發展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由鄧平、唐都、落下閎及司馬遷等根據對天象實測和長期天文紀錄所制訂。

《太初歷》的制訂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性的一次曆法大改革。《太初歷》的科學成就,首先在於曆法計算上的精密準確。

四、經濟上。

1、改革幣制

西漢自建立以來,幣制混亂,郡國鑄幣失控又是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發生的原因之一。漢武帝統治時期,由於對外征伐不斷,**財政從此前「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的豐盈一變而為入不敷出的困局。

****除了靠鬻武功爵等方式快速增加財政收入外,打擊大商人,此即漢武帝幣制改革的初衷。故漢武帝即位後,為了****在經濟管理和政治統治上的需要,便十分重視解決幣制問題,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幣制問題。

一方面穩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重新統一於**。六次改革後三官五銖的發行一舉解決了困擾西漢金融多年的私鑄、盜鑄問題,漢武帝的幣制改革至此取得了較大成功。

2、重視農業

在經濟方面,漢武帝為推動農業,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在全國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例如:龍首渠,六輔渠等等,以便農田灌溉。再加上新式耕種技術的提倡,農業生產得到進一步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沒有姓方的皇帝,中國歷史上皇帝的姓氏都有哪些

歷史上方姓沒有出過皇帝,但方姓出過皇后,有孝烈方皇后,出過農民起義領袖,有方清 方臘,出過內閣首輔,有方從哲,出過民族英雄,有方瓊。1 孝烈方皇后 孝烈皇后方氏,明世宗嘉靖帝第三位皇后,江寧 今南京 人。嘉靖十三年,張皇后被廢,方氏被立為皇后,沈氏封為宸妃,閻氏為麗妃。嘉靖二十一年 1542年 宮女...

中國歷史上哪些皇帝到過泰山封禪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帝王在泰山封禪過

歷代帝王泰山封禪共有6位 秦始皇 漢武帝 漢光武帝 唐高宗 唐玄宗 宋真宗。1 秦始皇封禪 西元前219年巡行東方,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2 漢武帝封禪 西元前110年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 行封祀禮...

中國歷史上皇帝是誰中國歷史上第乙個皇帝是誰

秦始皇 西元前259 前210年 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後人稱之為 千古一帝 姓嬴,名政。漢族,秦莊襄王之子,出生於趙國,所以又叫趙政。13歲即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 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 親理朝政 39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稱帝。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