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這個詞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2021-03-06 03:25:42 字數 6930 閱讀 9679

1樓:河南

「中華民族」這個詞是19世紀末葉之後開始出現,最初的清楚定位可以到2023年。

相關介紹:

1、中華民族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定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的統稱。

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

2、「民族」一詞,是乙個外來詞彙,是在19世紀末葉從日本傳入中國的,在「民族」一詞傳入中國後,產生了「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彙。

2023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通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2023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

2023年梁啟超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

2023年,繼梁啟超之後,晚清著名立憲派代表楊度也成為了"中華民族"一詞的早期使用者。

2023年以後,孫中山的"中華民族"理念,逐漸成為了國民黨的行動綱領。

2023年《風雲兒女》的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的那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讓「中華民族"觀念傳遍大江南北。

2樓:生脈飲

中華民族」是我們常用的詞,充滿了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滄桑感,實際上,這個詞,或者說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區區一百餘年的時間。

「中華民族」一詞是由歷史悠久的「中華」一詞和近代以來由西方傳入之「民族」一此相互結合而成的。梁啟超,楊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較早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先驅。

梁啟超最早使用「中華民族」

2023年,在《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梁啟超寫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生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這是「中華民族」一詞的最早使用,從上下文來說,梁所說的「中華民族」當指漢族,確切地說,指的是古華夏族和從華夏族發展至今,不斷壯大的漢民族。

他在該文中,在「黃帝子孫」一詞特別注文指出:「下文省稱黃族,向用漢種二字,今以漢乃後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2023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7次以上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並明確地指出其含義,「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 」

楊度、章太炎和黃興皆有使用

2023年,繼梁啟超之後,晚清著名立憲派代表楊度也成為「中華民族」一詞的早期使用者,是年5月20日,他在《中國新報》**的《金鐵主義說》一文中,在與梁基本相同的意義上,即「中華民族」指的是漢族,也多次使用「中華民族」 。

革命派的重要代表之一的章太炎在《中華**解》一文中,也使用「中華民族」一詞,仍指漢族。

辛亥革命以後,2023年3月19日,革命派領袖黃興,劉揆一等領銜發起的影響很大的「中華**民族大同會」,後改稱「中華民族大同會」,這裡的「中華民族」一詞的含義已經不再是專指漢族,而是指當時中國國境內的所有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同時,在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還發布《化解種族見解之文告》,禁止商人,報紙廣告,公私函使用「大漢」字樣,以示**民族「大同主義」。

3樓:匿名使用者

清末時期。最先由梁啟超提出的!

中華民族的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4樓:發不發

1、「中華民族」詞源

「中華民族」一詞,乃由近代的梁啟超首先提出,之後同時期後續提出有楊度和章太炎等諸多學者闡釋與**認可。梁啟超提出指華夏族、漢民族、炎黃遺族等。2023年,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指出:

「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2023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使用了「中華民族」七次(簡稱為「華族」),並明確表示:「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遍俗稱所謂漢族者」,它是「我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族。」,由此可知,梁啟超認為中華民族就等於漢族,他將中華民族認定為漢族與其前身華夏族,而不是認定中華民族為中國各民族的統稱。

2、「中華民族」詞語解釋

中華民族並沒有明確定義,可能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中華民族」一詞在族群內涵及地理範圍上或有差異。在清朝末年,特指漢族、炎黃遺族等,辛亥革命後,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更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而廣為人知。而後孫中山於三民主義中提倡將漢、滿、蒙、回(維吾爾族)、藏五族歸成乙個中華民族。

近代學者中,如費孝通的「多元一體」論[及許倬雲提出華夏族,以及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中華民族的意涵逐漸由漢族融合各族演變成更為廣泛的概念。

現代中華民族的概念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推動,根據中華**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官方檔案,中華民族的歷史可追源到漢族的炎黃起源,而在現代則包含在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少數族群(然而這些少數族群未必是炎黃子孫),有時還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漢人或海外華人(未必有中國國籍)。中華民族因此並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彙。希望將中華民族作為生活在大中華地區境內各民族及海外華人的統稱。

現在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及其他民族為組成,此觀點經常見於作為中學的三民主義教科書中。經過一系列民族識別工作後,中國大陸現今官方承認有56個民族,其中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3、另附「中華」詞源

「中華」一詞出現甚早,源自於中國古代華夏民族起源於黃河流域一帶,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發達;歷史悠久,因此稱該地為中華,此區後來被稱為中原或中國。 在《資治通鑑》記載的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中國百姓,實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納魏徵言,遂覺勞費日甚,幾失久安之道。」

5樓:介羽霍採綠

「中華民族」這個詞是

19世紀

末葉之後開始出現,最初的清楚定位可以到2023年。

相關介紹:

1、中華民族是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

官方定義

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獲得認定的以漢族為主體的56個民族

的統稱。

除此之外,也有數個未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定的未識別民族。

2、「民族」一詞,是乙個外來

詞彙,是在19世紀末葉從日本傳入中國的,在「民族」一詞傳入中國後,產生了「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學詞彙。

2023年,

梁啟超在《東籍月旦》

一文中,通過對

歐洲世界史

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現代意義的「民族」一詞。

2023年,梁啟超發表《

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

2023年梁啟超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

2023年,繼梁啟超之後,

晚清著名

立憲派代表

楊度也成為了"中華民族"一詞的早期使用者。

2023年以後,孫中山的"中華民族"理念,逐漸成為了國民黨的行動綱領。

2023年《

風雲兒女

》的主題曲

《義勇軍進行曲

》的那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讓「中華民族"觀念傳遍大江南北。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中國一詞的由來

「中國」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周代)《詩經》中,如《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但《詩經》中的此類「中國」實為「國中」,還不是真正指國家。稱國家的「中國」一詞,在戰國諸子書中已屢見不鮮了。

如《孟子·滕文公上》雲:「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幹知人心」……這些都說明:

上古所謂「中國」,即指後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後世中原廣,而相當於今山西、山東、河南、河北一帶。

"中國"一詞的頻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後。《禮記 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國、蠻、夷、戎、狄,皆有安。

"十分明顯,此時的"中國"一詞,是與蠻、夷、戎、狄對舉而使用的。如果說《禮記》的成書時間較靠後,則《左傳 莊公三十一年》有"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的說法,足見春秋前期,"中國"一詞就已經與蠻、夷、戎、狄對舉。

那麼"中國"指誰呢 《公羊傳 禧公四年》稱:"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

"齊桓公救援邢,衛等國,被稱作"救中國",足見此時的"中國",已經擴大到被認為是"諸夏"的國家。

到這裡,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學派的"春秋三世說"。《公羊傳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

王者欲一乎天下,易為以外內之詞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東漢經學大師何休進一步發揮公羊學派的說法,將《春秋》所記242年的歷史,理想化地分為三個階段,即:"所傳聞之世","所聞之世"和"所見之世"。

"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雖然那242年歷史發展事實並非如此理想化,但我們必須承認此種理念對民族關係發展規律做出了某些正確認識和預見。夏、商時期,應該是華夏民族的形成時期;而集華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禮"的形成,是華夏民族最終形成的標誌。

觀夏、商、周、春秋,各邦國不斷分化,有的進入華夏集團,有的進入蠻、夷、戎、狄集團,像祀國這樣的國家,一度搖擺於夷夏之間,最後終於擺進了華夏集團,成了"諸夏"的一分子。

關於「中國」一詞的含義,大致有兩種解釋

1.中國二字有京都、京師之意。最早這麼用中國一詞的便是《詩經·大雅·民勞》中的「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經綏四國」。

據說這幾句詩是規勸暴君周厲王的,讓他先從愛護京都的人民開始,然後推而廣之,安定天下。漢代研究《詩經》的學者毛萇,特意為「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作注:「中國,京師也。

」《孟子》中記載了一段齊王對大臣說的話:「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照現在的意思,不過是想在京城中給孟夫子蓋間房子而已。

漢末學者劉熙也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日中國。」

2.中國一詞指古時華夏民族聚居的區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大河南北,古稱中土、中原,或稱中夏、中華。當然也被稱為中國。

這些稱呼,實際是指黃河流域一帶。如《史記·楚世家》載:「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當時的楚地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所講的中國實際上就是對黃河流域的幾個國家的統稱。

在我國古代,國家有時統一,有時**,中國一詞的含義在不同時代也不同,大致統一時期略指全國,**時多指中原。隨著皇帝統治疆土的變化,中國一詞所包括的範圍也相應有所不同。「中國」這一名稱在西周武王時期意為「**之國」。

相傳2023年前,周公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測度日影,測得夏至這一天午時,八尺之表於周圍景物均沒有日影,便認為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謂之中國。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少數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

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到清代,處於清**管轄下的全部領土,都以中國為:它的代名稱。

在19世紀中葉以後,「中國」才專指國家的全部領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後,2023年成立**,當時合漢、滿、蒙、回、藏五個大族為一家,定名為中華,全稱為「中華**」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其有近代國家概念的政治名詞。2023年lo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中國」一詞已經有著2023年的使用歷史,但一直只是作為一種:代指性名詞來使用,沒有乙個王朝曾經將「中國」兩字明確作為-其政體的直接名稱。漢朝的國號是:

「漢」。唐朝的國號是「唐」,以後建立的王朝國號有宋、遼、金、元、明等,清**與外國簽訂的條約上籤•署的國名是「大清」。

現在,世界上只有乙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一名,在外交文獻上出現,始於2023年的《南京條約》。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開始的。

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實際的語言操作中「中國」一詞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國際**上一般是指中國大陸。

中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之城」或「**之邦」。古代文獻記載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

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諸夏(華夏)或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從古代的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乙個形容詞,而不是乙個專有名詞。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的簡稱。2023年,「中國」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現在,世界上只有乙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在北京。

華夏相傳,我國歷史上第乙個朝代是夏朝。古時候,黃河流域一帶的先民自稱「華夏」,或簡稱「華」、「夏」。「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西元前547年):

「楚失華夏」。唐孔穎達疏:「華夏為中國也」。

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也是漢族前身的稱謂,所以「華夏」至今仍為中國的別稱。

華,是為「章服之美」也,

夏,是為「禮儀之大」也。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帝和炎帝,後由於合併融合,蠻,夷,戎,狄等民族相繼融入華夏族,構成後來漢族的主體,

漢族由漢王朝而得名,此前稱華夏族,所以漢族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體是華夏族,這就是中國之所以稱為華夏的原由。

補充解釋:

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羽 威震華夏, 曹公 議徙 許都 以避其銳。」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喜信和勇》:

「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 《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

「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是什麼時候就有了

華夏民族的概念要早於漢族。早在炎黃之後的夏 商 周三代,就有華夏族群這個概念了。到了周朝,但凡周天子分封出去的諸侯,北至燕趙,南至吳楚越,西至秦國,東至齊國,都是屬於華夏民族。一則名義上受周天子統轄,二則文化上向 靠攏,還有一點就是血統。這些諸侯國的血統或者歷史,都是能追溯到炎黃時代的。是屬於 部落...

中華一詞的由來誰知道,中華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上古時華夏族居四方中的黃河流域一帶,故稱 中華 後常泛指中原地區。現版在泛指中國的,以及權由中國衍生和引申的民族 文化 人 團體 地區等等。中華 一詞,是公元300年魏晉時期鍾信 天人合一 觀念的哲人從 中國 和 華夏 兩個名稱中各取一字復合而成的。中 側重自然 天 寓意天下之中 華 側重民族 人 ...

規則 這個詞的來歷,潛規則這個詞語什麼時候出現的?具體由來?

不是每個詞都有其來歷可尋的 規則的意思就是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如果非要問什麼是規什麼是則,個人理解就是,規就是制定的條文,則就是遵守,依章行事 1.儀範 復 規範。唐 李群玉 湘中制別成威闍黎 詩 至哉彼上人,冰霜凜規則。田北湖 章源流 儒家從事於文字 自立經學,舉史氏之遺軌,依 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