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的農業發展是什麼形式農業未來發展趨勢

2021-03-06 01:30:15 字數 5531 閱讀 4102

1樓:葉冬茂

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將繼續穩中有公升。中國主要農產品產量的穩步增加,將繼續為保障世界糧食和食物安全做出新的貢獻。

2樓:匿名使用者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根據當時的國情對農業發展提出了乙個口號--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多年過去之後,我國許多地區在一些作物的主要生產環節上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面對國內外農業生產出現的新形勢和新特點,農業機械發展也必須與之相適應.

借鑑國外農業機械發展的經驗,我國農業機械也應該逐步向自動化、智慧型化方向發展.

3樓:匿名使用者

有的專家認為,未來農業走向將出現五大趨勢:

一是從「平面式」向「立體式」發展。即利用各種農作物在生育過程中的「時間差」和「空間差」進行合理組裝,精細配套,組成各種型別的多功能、多層次、多途徑的高優生產系統。

二是從「自然式」向「設施式」發展。一些農業專家精心設計,把農場式農業生產改造成農業公園,集農業種植、綠化環境、觀光旅遊等為一體,勞動也將成為一項愉快的工作。

4樓:百度使用者

1、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理論框架。農業的現代轉型,並非只是農業本身的技術創新和制度變遷過程,是由農業和制約農業發展的相關因素構成的系統整體互動的結果。即本環境系統、外環境系統和軟環境系統。

本環境系統,指農業產業本身。外環境系統,即非農產業或

二、三產業。軟環境系統,指經濟體制、戶籍制度和**巨集觀經濟調控政策。

2、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整體互動。可以看出,農業的成功發展,需要三個子系統間的協同互動。

二、三產業的戰略調整要有利於帶動農業內部的技術創新,以便更好地對現代農業的轉型進行牽引拉動,例如: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需要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

二、三產業能夠吸納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為前提。同時,需要適時的巨集觀調控以及相關的政策法規。其中的前提是剩餘勞動力能否真正得到轉移,關鍵是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

三、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趨向

農業的發展問題,不能僅從農業本身來考慮,要給農業發展以外的乙個拉動力,特別是給農業剩餘勞動力向非農轉移創造機會。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黑龍江省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為1153億元,佔全省整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在全國排在後三位,僅為32.4%,而北京為60%,遼寧為40%。

至2023年,如果黑龍江省的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提高到50%,根據1981——2023年對黑龍江省國內生產總值中的**,2023年將達到5330億元,第三產業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2665億。根據測算,黑龍江第三產業每增加1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可提供4633個勞動就業機會,3198億國內生產總值,能吸納1235萬剩餘勞動力就業,扣除2023年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將達到680萬,可為農業剩餘勞動力提供555萬個就業崗位,完全能夠滿足(459萬)由於土地規模經營帶來的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到那時,黑龍江省人口的城市化率將達到80%以上。

實現農業勞動力的充分就業,要以發展城市化服務性功能為保障,加大中小城市的改建、擴建力度,新建一批中小城鎮和城市,為擴大充分就業和吸引大批農業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同時要有相關的政策法規的出台,和適時的巨集觀調控政策(待續)。

可以預料,黑龍江的第三產業真正發展起來之時,即是黑龍江的農業真正騰飛之際。關鍵是如何發展黑龍江省的第三產業,使之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佔整個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0%以上。如此,困擾黑龍江省乃至我國農業發展的「三農」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我國也將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業發展階段。

選擇了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發展模式,意味著選擇了中國農業的美好未來。

5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乙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一號檔案」從六個部分33條政策措施對「三農」工作給予了指導意見和工作部署,敦促各級黨委和**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不動搖,同時要切實把認識和行動統一到**決策部署上來。

這不僅僅是給黨委和**工作明確了要求,同時也是給廣大農民和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通過層層部署、落實指導既解決了農民「不知道該怎麼幹」的問題,也打破了很多有前進意識的企業「想幹不敢幹」禁錮。

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時代,現今的農業發展更需要科技創新的助力。加強農業科技研發,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大科研傑出人才的培養是重點。然而這一切中,最關鍵的是農村人力資源的培植。

如何吸引人才、技術、資金等先進生產要素由城市向農村回流是值得各地區深入思考、審慎決策的事情。人才利用技術,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才能更好地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同時也是農業供給結構調整的重要引擎。

6樓:李溫柔

「走出去」戰略農業「走出去」要做到三結合、堅持四項原則、採取四項措施。「三結合」是:

(1)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相結合。在立足國內保障糧食供給的基礎上,要利用國外豐富的土地、水等資源,建立大型的糧食基地,調節國內需求。(2)與援外工作相結合。

由援建標誌性專案向援建標誌性和生產性專案轉變;由注重受援國需要向滿足受援國需要和實現我國獲取「兩種市場,兩種資源」的巨集觀戰略目標轉變。(3)與農業**相結合。要帶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走出去」,與東道國發展**。

「四項原則」是:選擇政治穩定、社會秩序好的國家;以企業為主,國家支援引導;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合作形式多樣,管理機制靈活。「四項措施」是:

(1)建立組織,統一領導。要組織有關部門建立協調小組,有組織有計畫地引導企業走出去。(2)搞好規劃,分步實施。

(3)建立農業「走出去」發展資金。資金**可主要由援外款、財政貼息和優惠貸款組成。(4)抓好試點,以點帶面。

目前應抓好農業開發區試點,並在試點基礎上不斷擴大。

7樓:發發想個就就個

大面積種植,專業栽種一種或者兩種蔬菜,要高產量,高品質

8樓:好的空夢

在世界農業發展歷程中,中外的前人們已為我們總結出了許多可供借鑑的各種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

9樓:手機衛士

隨時代進步,各行各業飛速發展,農業也不能是止步不前的原始狀態,我們需要建設全面創新型智慧型現代化農業。

10樓:匿名使用者

農業生產中巧用各類作物的「空間差」和「時間差」進行錯落組合,綜合搭配,構成多層次,多功能,多途徑的高效生產系統

11樓:補水儀闖天涯

1、免除農業稅

2、科技下鄉

3、家電下鄉

4、補助農業

5、醫保和社保涵蓋農村

12樓:嬤囖

發展趨勢飛速增長,大面積種植在快速實行

農業未來發展趨勢 、

13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從分散經營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採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運用高效的農業機械進行耕作。它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的生產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單位土地面積的生產成本,提高產量,使農產品的**具有市場競爭優勢,而且還可以帶動諸如運輸、農機製造、維修服務、倉儲烘乾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大農業的發展局面。

當然,要發展規模化農業,需要有乙個過程,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首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的問題。堅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

但是,國家也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要引導農民實行土地經營權向種田能手的合理流轉,以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益。從土地分離出來的農民,可以發展

二、三產業,從事養殖、加工、運輸、勞務等。

而在我國土地資源相對較為豐富的地區,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已成為現實。例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黑龍江墾區二道河農場,人均耕地90餘畝,平坦連片,建場伊始就以現代化農場標準為建設目標,配備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裝置,農業勞力少而精,再加上先進的農業措施和管理,因而創造了可與發達國家農業相媲美的高勞動生產率。每個農業工人年均生產糧豆14.

5萬公斤,創產值12萬多元。友誼農場等也是如此,農藥和微肥噴灑實行飛機航化作業;各項農事活動由現代化大機群實施科學種田標準化作業;現代化農業資訊科技用於生產管理,應用cims計算機整合生產系統指導農業生產;主栽農作物水稻、大豆、小麥及經濟作物種植結構科學合理;因土施肥,選育良種,並輔以配套成網的水利工程和噴灌裝置,確保了農業豐產豐收。基本上實現了「高勞動生產率、高商品率、高經濟效益」的目標。

二是從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渡之中,生產工具正在逐步實覷機械化,化肥、農藥、塑料薄膜、電力和燃油的投入越來越多,農作物的產量在不斷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量使用化肥導致水體汙染、土壤板結;不合理使用農藥導致土壤、水體和農產品汙染,害蟲產生抗藥性後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小使用造成白色汙染,破壞了土壤的結構,使農作物減產。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按照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能量轉換定律和生物之間的共生、互養規律,結合本地資源結構,著眼於人、動物、植物及土壤之間的有機聯絡,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與自然相和諧的農業生產體系。它要求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把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把大農業與

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利用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係,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迴圈,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生態農業,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而是使用有益天敵或機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是使用生物肥、有機肥和長效肥;(3)利用作物秸稈還田保持土壤肥力;(4)利用作物秸稈發電、氣化後形成再生能源、作為牲畜飼料等構成再迴圈經濟;(5)採取保護性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6)控制牧場載畜量以保護生態環境;(7)不使用抗生素;(8)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三是從自然式農業向設施化農業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土壤型別及氣候條件差別很大,產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抵禦旱、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儘管我國目前的財力狀況尚不能滿足大規模的農業設施建設需要,但未來農業的發展設施農業是乙個方向。西部乾旱、半乾旱區域的農業灌溉問題,東部及東北區域的中低產田改造和工程設施建設,沿江農業區域的澇區綜合治理等,都是我國未來農業向設施化發展的重點。

目前,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且土地資源缺乏的城市和地區已經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設施農業,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農業專家們經過精心設計,把農場式農業生產改造成農業公園,集農業種植、綠化環境、觀光旅遊等為一體,勞動也將成為一項愉快的工作。在黑龍江墾區,為了解決早春氣溫寒冷的問題,採用塑料大棚進行水稻育秧,採用日光溫室生產蔬菜、花卉苗木等。

為了解決間斷性乾旱問題,許多農場早已配備了噴灌、滴灌機械裝置等。

四是從機械化農業向「電腦自控化」管理方向發展。

大面積的農業機械作業極大地提高了現代農業的工作效率,而電子計算機智慧型化管理模組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現代化管理更上新的台階。未來農業發展的最高形式,應是高度的自動化和精確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已為我們開闢了發展方向。

五是生產組織與服務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加入wto以後,我國未來農業的生產組織與服務,將緊跟世界發展趨勢進行對接,成立相應的農協會等專業服務組織,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開展全方位的服務,及時疏通渠道,使各種農作物產量達到最高,生產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達到最大,銷售**和經濟效益達到最高,使農民得到更大的實惠。

發展太空農業的目的是什麼,發展農業的目的是什麼

美國正大力開展太空復 植物研究。在佛羅制裡達州成立了bai甘迺迪太空研究中心後du,又zhi在北卡羅來納州dao大學新近建立了引力生物學中心。科學家將開始研究適於太空旅行的植物。在遠距離的太空旅行中,不僅人要適應無引力狀態,而且為人提供食物和氧氣的植物也是如此。他們選題研究的重點是鈣如何影響植物對引...

祖國近幾年發展祖國近幾年的變化有什麼?

一 近年來我們克服了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經濟保持快速發展,中國gdp總量躋身世界第二,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經濟發展實現了從gdp第一到科學發展的轉變。2002年到2012年這10年間,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從 少年期 向 青年期 轉變的關鍵10年,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從 不成熟 走向 成熟 的關鍵10年...

亞洲農業發展的特點是什麼,農業生產有什麼特點?

亞洲無論就面積還是人口來說,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自然條件複雜多樣,開發歷史悠久。由於不同的自然 社會 歷史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農業地域型別 1 水田集約化農業。它是亞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農業地域型別,主要分佈在亞洲季風氣候區域,高溫多雨,水熱同季,有利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