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基本禮儀人際交往禮儀有哪些?

2021-03-05 22:24:16 字數 5482 閱讀 2693

1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各種具體的社會領域中,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聯絡,它反映在群的情感距離和相互吸引與排拒的心理狀態。和諧、友好、積極、親密的人際關係都屬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於乙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諧、緊張、消極、敵對的人際關係則是不良的人際,對乙個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是有害的。社會心理學的調查研究了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乙個人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條件之一。

古語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對於遠離家鄉外出求學的大學生來說,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應重視「人和」這個重要因素。

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說:「乙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一是由於他的專業技術,另外的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際關係、處世技巧。

」此話也許說得絕對些,但也從另一側面說明良好人際關係對成就事業的重要性。所以大學生學會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掌握其途徑,無論是對在校建立起乙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還是對畢業後建立乙個良好的工作環境,都是十分必要的。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具體方法很多,但在日常生活中,最為主要,同時又可以有效地為每乙個人所運用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人際關係是在人們的交往中產生的。交往伊始,誰不想給對方留下乙份美好的印象呢?

同樣,誰不想與留下好印象的人繼續往來,以此作為深入交往的基礎?我們在與別人發生最初交往時,應該怎樣表現才能使自己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要注意儀表美。人的儀表,包括相貌、穿著、儀態、風度等,都是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人們總是傾向於覺得儀表有魅力的人更活潑愉快,更友善合群。

衣著整潔、大方,儀表舉止自然會給人一種親近感,反之,過分修飾,油頭粉面,濃裝豔抹,則會給人一種不合宜的印象。

要注意交往中的"soler"技術。在這裡,s(sit)代表"坐要面對別人";o(open)表示"姿勢要自然開放";l(lean)的意思為"身體微微前傾";e(eyes)代表"目光接觸";r(relxx)表示「放鬆「。心理學家發現,在社交場合,有意識地運用soler技術,可以有效地增加給別人的好感,讓別人更好的接納,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待人要真誠熱情。一般情況下,交往雙方總是先接受說話的人,然後才會接受對方陳述的內容。因此,對人講話時,態度應該誠懇,要避免油腔滑調,高談闊論,譁眾取寵,壟斷話題,否則會使人感到不愉快。

實事求是,態度熱情,往往給人一種信賴感,親近感,這有利於交往的繼續深入;反之,如果言不由衷轉彎抹角,態度冷談,則給人一種虛假、冷淡的感覺,交往很難再深入下去。

做乙個忠實的聽眾。每個人都需要有自我表現的機會。在初次交往中,有效地表現自己固然重要,但做乙個耐心的聽眾,鼓勵別人多談他們自己,同樣是不可少的。

當然,要給別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還受其他許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講信用,守時間,文明禮貌,等等。

第二,主動交往。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儘管與人交往的慾望很強烈,但仍然不得不常常忍受孤獨的折磨,他們的友人很少,甚至沒有友人,因為他們在社交上總是採取消極的被動的退縮方式,總是等待別人來首先接納他們。因此,雖然他們同樣處於乙個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世界,卻仍然無法擺脫心靈的孤寂。

要知道, 別人是不會無緣無故對我們感興趣的。因此,我們要想贏得別人,同別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建立起乙個豐富的人際關係世界,就必須做交往的始動者,處於主動地位。我們就應少擔心,多嘗試。

當你主動與陌生人打招呼,攀談時;當你在舞會上想去邀請舞伴時,你會發現你的努力幾乎都是成功的。當你的成功經驗越來越多,你的自信心也會越來越充分,你的人際關係處境也會越來越好。

第三,關心幫助別人。患難識知已,逆境見真情。當乙個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難,遭到失敗時,往往對人情世態最為敏感助,這時那怕是乙個笑臉,乙個體貼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都能讓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奮。

因此,當別人遇到困難,陷入困境時,你能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困難者,安慰失意者,可以很快贏得別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果對別人漠不關心,麻木不仁,小心吝嗇,怕招引麻煩.

2樓:金桔的檸檬

第一,以個人為支點,個人禮儀是對社會

成員個人自身行動的種種規定,而不是對任何社會組織或其他群體行為的限定。但由於每個群體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所組成的,每乙個社會組織也都是由一定數量的組織成員所構成的。因此,個人行為的良好與否將直接影響著任一群體、社會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存與發展。

第二,以修養為基礎,個人禮儀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表現,而是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它反映的是乙個人內在的品格與文化修養。若缺乏內在的修養,個人禮儀對個人行為的具體規定,也就不可能自覺遵守、自願執行。只有「誠於中」方能「行於外」,因此個人禮儀必須以個人修養為基礎。

人際交往禮儀有哪些?

3樓:職場心機婊

職場禮儀,是指人們在職業場所中應當遵循的一系列禮儀規範。學會這些禮儀規範,將使乙個人的職業形象大為提高。

4樓:易書科技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儀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幾乎滲透於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中國古代的「禮」和「儀」。

實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禮」是制度、規則和一種社會意識觀念;「儀」是「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它是依據「禮」的規定和內容,形成的一套系統而完整的程式。

在中國古代,人際禮儀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需要,從宗族制度、雪中訪友圖貴賤等級關係中衍生出來,因而帶有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特點及侷限性。時至今日。現代的人際交往禮儀與古代的人際交往禮儀已有很大差別,我們必須捨棄那些不合時宜的禮儀規範,繼承對今天仍有積極、普遍意義的傳統文明禮儀,加以改造與承傳。

這對於修養個人素質,協調入際關係,塑造文明的社會風氣,具有積極意義。

人際的政治倫理關係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緣關係為紐帶,故此在家庭裡需尊從祖上,在社會上尊敬長輩。由於中國古代社會推崇禮治和仁政,敬賢已成為一種歷史的要求。孟子說:

「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孟子·告子下》)。「慶」就是賞賜。古代這種傳統的人際交往禮儀,對乎形成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以及有序和諧的倫理關係,起著重要作用。

說到尊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並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觀念和說教上,也並不僅止於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從君主、士族到整個官紳階層,都在身體力行,並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規矩和養老的禮制。

如《禮記》記載:「古之道,五十不為甸徒,頒禽隆諸長者」(《禮記·祭義》)。就是說,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必親往打獵,但在分配獵物時要得到優厚的乙份。

一些古籍,對於同長者說話時的聲量,也作了明確的要求。如《養蒙便讀》說:「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養蒙便讀·言語》)。

《**規》又說:「低不聞,卻非宜。」總之,上至君王貴族,下達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規矩,用各種方式表達對老者、長者的孝敬之意。

任何形態的社會。都需要尊敬老人。不僅因為老人閱歷深,見聞廣,經驗多,勞動時間長,對社會貢獻大,理應受到尊敬;同時,他們在體力和精神上較差,需要青年人的體貼、照顧和幫助。

關於敬賢,三國時候有個典故,叫「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能,要請他幫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厭其煩地親自到諸葛亮居住的草房請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諸葛亮才答應。

從此,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發揮,為輔佐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歷來有作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視尊賢用賢,視之為國家安危的決定因素。平時不敬賢,到了緊急關頭,賢才就不會為國分憂。

不是賢才不為國家著想,而是國家緩賢忘士,如此「而能經其國存者,未曾有也」(《墨子·親士》)。

中華民族歷來就非常重視遵循禮規,禮貌待人。其中許多耐人尋味的經驗之談,無論過去和現在,都給人以啟迪。具體說來,與人為善的傳統人際交往禮儀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

與人相處,為善當先。而這個「善」,應是出自內心的誠意,是誠於中而形於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縟節。《禮記》說: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記·曲禮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熱情,而內心虛偽,或是僅僅內心尊敬,而毫無表情,都是不夠的。應該表裡一致,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摩擦,進而互敬互愛,友好相處。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貴賤等級,一視同仁。如果只對上層人士獻其禮敬,以財勢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實是小人所為。《論語·子罕》記載:

孔子看見穿喪服、戴禮帽穿禮服的人和盲人,即使這些人年輕,孔子必定站起來。走過別人面前時,一定快步走過,以示敬意。古人武侯祠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鑑的地方。

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願,體諒別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強人所難。不苛求別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強求別人接受不喜歡的東西。古人說:

「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就是這個意思。在與人交往中,幽默與善意的玩笑往往給人帶來輕鬆愉快,但決不可戲弄取樂。

如果拿別人姓名為笑料,或給人起**的綽號,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時顏之推就曾對此種不敬之舉表示氣憤:「今世愚人,遂以相戲。

或相指名為豚犢者,有識旁觀,猶欲掩耳,況當之者乎。」禮尚往來,也是禮貌待人的一條重要準則。就是說,接受別人的好意,必須報以向樣的禮敬。

這樣,人際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種良性迴圈中持續下去。因此,《禮記》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對於受恩者來說,應該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在古人眼中,沒有比忘恩負義更傷仁德的了。孔子說:

「以德報德,**有所勸」;「以怨報德,則刑戮之民也」(《禮記·表記》)。可見,「以德報德」,有恩必報,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養。當然,往來之禮,也該適度。

送禮的本意,在於表達敬意答謝之意,所謂禮輕意重,並非越多越好。正如《莊子·山木》篇所說:「君尋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乙個人的儀表、儀態,是其修養、文明程度的表現,同時也是人際交往禮儀中重要的外在表現形式。古人認為,舉止莊重,進退有禮,執事謹敬,文質彬彬,不僅能夠保持個人的尊嚴,還有助於進德修業。古代思想家曾經拿禽獸的皮毛與人的儀表儀態相比較,禽獸沒有了皮毛,就不能為禽獸;人失去儀禮,也就是不成為人了。

古人對儀表的要求,其中衣著容貌是很重要的一點。如《**規》要求:「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這些規範,對現代人來說,仍是必要的。帽正紐結,鞋襪緊切,是儀表類觀的基本要求。如果乙個人衣冠不整,鞋襪不正,往往會使人產生反感甚至厭惡,有誰會親近這樣的人呢。

當然,衣著打扮,必須適合自己的職業、年齡、生理特徵、相處的環境和交往物件的生活習俗,進行得體大方的選擇。濃妝豔抹,矯揉造作,只會適得其反。此外,行為舉止也是很重要的。

如孔子說:「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論語·學而》)。這是因為,只有莊重才有威嚴。

否則,即使學習了,也不能鞏固。具體說來,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穩,行動利索,側身而睡。在公眾場合舉止不可輕浮,不可褻,應該莊重、謹慎而又從容,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處處合乎禮儀規範。

言語辭令也是人際交往中極為重要的禮儀表現形式。語言是人們思想、情操和文化修養的一面鏡子。古人所謂「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易·幹文》)。

將誠懇地修飾言辭看成是立業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並且要「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於人的。

古人說,上天生人,於舌頭上下兩排牙齒緊密圍裹,又在外麵包一層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們說話一定要謹慎,視具體情況,當說則說,當默則默。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人際交往基本常識,人際交往技巧有哪些呢?

白金法則 1987年,美國學者亞歷山卓德拉博士和奧康納博士發表 闡述白金法則是這樣一句話 在人際交往中要取得成功,就一定要做到交往物件需要什麼,我們就要在合法的條件下滿足對方什麼。在我眼裡,這個亞歷山卓德拉博士和奧康納博士所講的白金法則其實是兩個要點,第乙個要點,現代交往行為要合法。現代意識是什麼?...

在人際交往中都要注意哪些禮儀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懂得社交禮儀的人總是能獲得很好的人緣,並且能結交很多的朋友,可見社交禮儀的重要性,同時,有些社交禮儀是人人必須掌握的,是做人的基本準則。對於和長輩相處的時候,要注意說話的用語,必要的時候使用尊稱,比如 您。在和長輩在一起的時候,要懂得禮讓長輩,長輩不動筷的時候不能先動筷,長輩說話...

青少年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 不能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在生活上以自我為中心,對於集體生活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沿襲著在家中當 小皇帝 小公主 的習慣,覺得周圍的人讓著自己是應該的 在學習上以自我為中心,因為自己是班上的尖子,就覺得自己在學習上占有較大的優勢,看不起一般的同學,不願與他人共同 相互學習,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 在社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