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的場景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2021-03-05 19:30:37 字數 5574 閱讀 1257

1樓:zc盛

這是一種奇妙的感覺。要想解釋它,用得上諸多學科中已

有的和未來的研究成果,連同我們全部的想象力。

看似荒誕的感覺

路邊餐館裡,西比爾·凱夫納與乙個剛認識的朋友聊起正在熱映的電影《辛普森一家》,突然有種奇怪的感覺:旁邊服務員撿起桌上掉落勺子的動作異常眼熟。一瞬間所有的東西都變得熟悉起來,這個餐館、這個餐桌、這個位置、對面的朋友,周圍的空間似乎都曾見過,西比爾幾乎提前知道朋友的下一句話會是:

「要是早點開始看這**就好了,真遺憾,我剛看到第二季……」

這種奇異的感覺只持續了很短時間。「怎麼了?」朋友注意到西比爾的表情。

「沒什麼,只是感覺剛才那個場景似曾相識而已。」西比爾回答道,「這種感覺我經常會有,很正常」。「是嗎,真有意思,我可從來沒有過那樣的感覺。

」朋友變得很興奮,「可是這怎麼可能呢?我們剛認識不到乙個小時!」

確實奇怪,與乙個剛認識的人,在乙個陌生的餐館,甚至討論的話題——動畫片《辛普森一家》被拍成了電影也是西比爾不久前剛知道的,怎麼可能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呢?這個世界上,從未有過似曾相識感的人佔到30%左右,他們會認為西比爾的這種體驗詭異而反常,把明明沒有過的事看做有過,明明就是一種荒誕。

這種體驗被稱為「déjà vu」,這個短語來自法語,本意為「見到過」。2023年,法國生理學家艾公尺麗·波拉克在她的著作《精神科學的未來》中,用「déjà vu」來描述一種「不可名狀的認同感」。之後這個短語便成為「似曾相識」現象的術語,用於表現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奇妙的緣分和關係,頻繁出諸各種報刊、書籍及電影電視中。

《大衛·科伯菲爾》中的一段話說出了大部分人對這種現象的感覺:「我們都有一種偶然而生的感覺,覺得我們所說所做的是很久以前說過做過的事——覺得我們很久以前曾被同樣的面孔、同樣的事物、同樣的環境圍繞——覺得我們很清楚再往下事情會如何進行,彷彿我們突然記起這一切似的!」的確,無論是在藝術作品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體驗,並將它看做一種超自然的現象。

為了更好地研究此現象,瑞士學者阿瑟·芬克豪澤等把各種「似曾相識」的體驗分成幾類。

「我們是見過的」嗎?

在有「似曾相識」體驗的人群中,大約三分之一屬於狄更斯描述的這類「經歷過(déjà vécu)」。這種「經歷過」的感覺大多發生在15~25歲間的年輕人身上,且感覺比較強烈,多年後都能清晰地憶起。正如狄更斯的描述,人們發現這種體驗不僅存在於視覺上,還涉及聽覺、味覺、觸覺等感官,有令人驚訝的精確細節,讓體驗者覺得,眼見的一切都在證明記憶中的經歷。

關於這一現象的解釋或許就是「似曾相識」,某年某月某天某時的某一物某一人某一動作留在了你的潛意識裡,當後來的某個相似場景偶然出現時,記憶即刻被喚醒,創造性地被修復,把兩物視做一物。

紫色標註部分為海馬區,產生大腦錯覺記憶的關鍵部位。

「曾有所感(déjà senti)」出現的頻率也很高。林黛玉與賈寶玉初見時,都驚覺似曾相識。黛玉只在心中奇怪,寶玉則在細認後斷定:

「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這句經典話語,不僅引得被感動者無數,也招致同感者無數,更為後人的一見鐘情提供了範本。這個反映「木石前盟」的場景雖說是文學作品中的虛構,卻是現實中許多人都有的典型的「曾有所感」。

寶黛二人並不覺得有過曾經相遇的場景,而對方給自己的感覺就是早就相識。與「經歷過」不同的是,「曾有所感」提示當事人注意的是他們曾經非常熟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忘卻,現在這種感覺卻又回來了。不僅給人帶來驚奇,還帶來喜悅,似乎是一直以來夢寐以求的。

這種感覺通常只有幾秒,當事人很快便明白,自己實際上從未經歷過。在愛情中,這種感覺被稱為一見鐘情。之所以會產生「我曾見過」的感覺,解釋起來好像也並不難:

愛什麼樣的人其實早已在心中定型了,只是你自己不知道或知道得不確切,當他或她一旦出現在眼前,你自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心裡面喊著「愛的就是你」了。不過也有乙個名叫約翰·傑克遜的博士在2023年的**中記錄,「曾有所感」這種感覺為顳葉癲癇患者所特有。

許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去到乙個全新地方卻感覺異常熟悉,對周圍的環境瞭如指掌,甚至細緻到每一條小路,彷彿曾在這生活過很久。這一現象被叫做「曾經到過(déjà visité)」。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在論及「曾經到過」現象時說,大腦對乙個沒有生命的建築和地方的記憶與對乙個人的記憶不同。

它更多地涉及長寬高三維空間,但都在腦海中留下了強烈的畫面感。關於這種似曾相識現象的解釋有許多,其中一條就是在「經歷過」中被否定的「曾經到過那個地方」的假說。對於那個「異常熟悉的地方」,你確實到過或者見過,只不過是以別樣的形式。

美國19世紀著名浪漫主義**家和心理**家納撒尼爾·霍桑在參觀英格蘭的一座城堡遺跡時,認出了這個地點,覺得異常熟悉,卻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才發現是曾經讀過兩百年前英國詩人亞歷山卓·蒲柏對此地的描寫。但是更多的人沒能找到他們曾經「到過」的任何線索,於是許多人相信自己的前世生活在那裡,否則一切就無法解釋。

前世回溯、輪迴轉世說一度起著主導作用。

前世記憶還是夢裡預見

普通大眾一直在自行探尋這種現象的合理解釋,想搞明白這種感覺究竟來自何處。許多人相信似曾相識感源於前世記憶的碎片,是熟悉的環境在腦海中的重新顯現。一些早期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也相信這一理論。

古希臘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自己前世是個牧人。榮格在12歲首次有了「似曾相識」感覺後,便堅信自己曾經在18世紀生活過。催眠術則成為人們回溯前世的手段,為人們所信服。

美國耶魯大學魏斯博士證明,催眠可以幫助人們進入潛意識:「不受邏輯、時間、空間所限的潛意識,能幫助你回憶任何時間發生的任何事情。」許多人正是通過催眠見到了自己的前生,並因為對催眠所得結果的肯定,對前世生活導致現世熟識感這種理論堅信不移。

在民間盛行的「似曾相識」理論中,與「對前世的回顧」並存的,還有「對未來的預見」。

走在街頭,突然對周圍完全陌生的面孔產生莫名的熟悉感,你會覺得神奇嗎?

許多有「似曾相識」體驗的人認為自己的感覺**於夢境。儘管大部分夢境不會被記住,但是它可能直接跳過淺層的短期記憶而被匯入深層的長期記憶。這樣,「似曾相識」就可能**於被遺忘的夢境,當現實有相似情景時,夢境的記憶便被喚醒,從而產生似曾相識感。

21歲的格溫德林·加里斯在一家高階餐廳裡因對男朋友不滿而大聲叫喊時,突然發覺這一發怒場景自己曾經夢見過。她對自己未卜先知能力大為驚訝,不顧周圍人的側目而喊道:「我早知道!

會發生這件事的!」有人因這種感覺異常頻繁及強烈,便會覺得自己擁有「先知」和「預言」等特異功能,而通過夢境進行占卜。

人們對於「似曾相識」現象的猜測五花八門,版本越來越多,說法也越來越離奇,大有湮沒科學解釋之勢。

眾說紛紜,科學的困惑

由於不管哪種「似曾相識」現象都不能為科學家進行觀察實驗當場提供行為,所以主流心理學家的研究始終難以順利進行。與此同時,其他學科對該現象的興趣卻非常濃厚。到19世紀末,解釋「似曾相識」現象的假說就有幾十個,對「似曾相識」的描述多達二十餘種,如「記憶錯誤」、「時光倒流」等。

腦神經專家認為,大腦時刻在進行潛意識活動,虛構出各種情景,現實中遇到相似情景時就會與虛構的記憶相呼應而產生幻象。醫學工作者認為,「似曾相識」是由記憶錯誤造成的,大腦中的記憶快取區先暫存記憶,在儲存時發生了錯誤,以為眼前事物就是歷史記憶庫中的,這樣的錯覺通常在大腦疲勞時產生。

一些物理學的解釋更為有趣。以物理學的「時光倒流」來分析,人的控制神經傳給記憶神經的速度大於光速後,四維空間發生暫時混亂,大腦反應傳到記憶神經時,人就會感覺曾經發生過。基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高能物理學和其他邊緣物理學家提出,靈魂是一種攜帶巨大能量的高能粒子,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障礙,使記憶進行時空穿梭而使人產生似曾相識之感。

時空交叉觀點則是從愛因斯坦關於時空的觀點出發,認為這個世界有許多平行的時空,每個時空都有自己的規律,一般不會交叉。當出現例外情況,即時空錯亂時,如碰巧遇到與未來時空的交叉,就會很短暫地進入未來時空,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又很快回來。當人在現在的時空經歷到未來的那個時段時,發覺場景與記憶儲存一致,就產生了似曾相識之感。

物理學家的假說給「似曾相識」現象提供了更廣闊的產生空間,卻給這一現象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與靈異成分。以至於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關於「似曾相識」現象的大部分文章還被歸於心靈學(又被稱為通靈學)。

美國達拉斯南衛理公會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阿蘭·布朗表示:「這個領域被許多科學無法解釋的理論汙染了,成為許多科學家不願意觸碰的棘手問題。」布朗與他的同事正試圖改變這種情況,而努力把「似曾相識」現象歸到乙個更合理的框架中。

布朗認為挖掘出「似曾相識」現象背後的秘密,就等於發現了一座金礦,因為任何一種大腦的異常行為都可能是了解大腦如何正常運作的絕好機會。

許多人認為似曾相識感**於夢境

何時找到背後的秘密

2023年,英國利茲大學心理系阿基拉·奧康納等人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了乙個「似曾相識」現象。歐康諾讓實驗物件進入隔音的隔間,對他們施行催眠。他們被催眠後,電腦開始大聲讀出乙個20個單詞的列表。

這些詞中有「便士(penny)」一類的常用詞,也有「教會會議(synod)」這類不常見的詞語。幾分鐘後,歐康諾叫醒實驗物件,測定他們對於乙個新列表上單詞的熟悉度,結果表明40%的實驗物件對被催眠時聽到過的單詞有了「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個實驗證明,人類在對一場景產生熟悉感時,大腦首先在記憶庫中搜尋對比,如果搜尋到相同或相似的訊號,大腦便將眼前的場景識別為熟悉。

經過了第一步的記憶對比,第二步才是得出熟悉或陌生的感覺。歐康諾及研究人員通過催眠來觸發第二步,使實驗物件對其實並未經歷過的事情產生困惑,出現似曾相識感。科學家們終於能夠在實驗室中製造出「似曾相識」現象了,可是對於探明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還僅僅是開始。

很長一段時間,「光路延遲」造成記憶錯誤的理論是解釋「似曾相識」現象的主要理論。當時研究發現,大腦左半球的顳葉部位負責對各條線路的資料進行時間上的彙總,視覺訊號分別經過兩條路徑(直達和經過右腦)傳送到達左腦顳葉,形成了「記憶」。通常兩條路徑幾乎沒有時差,但是偶爾繞路經過右腦的訊號會有延遲。

時間差使得經右腦的訊號傳至顳葉時,先前直接傳去的資訊已處理完畢,同樣的「記憶」被搜尋到時,大腦就會認為這個場景是經歷過的,從而產生似曾相識感。但是2023年,歐康諾和認知神經科學博士克里斯多福·墨林推翻了「光路延遲」理論。他們發現一名出生就目盲的25歲男性也經常體驗到「似曾相識」的感覺,大約每三個月就會有一次,在他的孩童時期甚至一周就會發生三次。

在不久的將來,一種與「déjà vu」相對的「jamais vu」現象,或許能幫助人們找到答案。「jamais vu」字面的意思是「從未見」,用來表示見到熟悉的事物或文字時卻一時間什麼都回憶不起來的感覺,並被譯為「舊事如新症」。該病的症狀是:

當事人對熟悉的人和事感覺到從未見過的生疏,遠遠超過忘性大的程度。對「舊事如新症」的研究,給與之原理相似卻看起來更為費解的「似曾相識」現象提供了乙個方向,二者皆與大腦的海馬狀突起有關。

記憶由大量腦細胞構成,神經學家發現,腦細胞通過化學反應互相聯絡,定位和刺激某組腦細胞就能喚醒記憶。海馬區是負責記憶個人親歷的事件或情景的區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諾貝爾獎生物學與醫學獲得者利根川進領導的實驗發現,情景記憶發生問題與海馬狀突起中的細胞因子nmda有關。研究者把基因突變的小鼠和正常小鼠放在乙個連著通電金屬地板的容器中,讓小鼠處在輕微震動中。

第二天,研究者們重複了前一天的實驗,所有小鼠一進容器均立即呆住。隨後把小鼠們放在與之前氣味和地板形狀都略有變化的籠子裡,基因正常的小鼠立即恢復了正常,而基因突變的小鼠仍保持發呆狀態。當兩個容器相似時,基因突變的小鼠不能辨別,以為還是之前的容器。

通過檢測小鼠的海馬區,研究者們發現,在特定記憶中,海馬狀突起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完好的基因能對相似的情景形成清晰的記憶,反之則難以分清。海馬狀突起與大腦錯覺記憶的關係,給找到「似曾相識」感的成因提供了乙個全新的理論依據。

對「似曾相識」現象的探索還在繼續,早晚有一天,所有的謎都會被解開。當「似曾相識」之感降臨時,人們將不會再疑惑、害怕,至多嘀咕一句「是嗎?我想想。」然後一笑了之。

有時候遇到的場景會似曾相識像是在夢裡見過但只是畫面閃過而已是怎麼回事?而且有一次

不要想太多噢,很多人回羨慕你吧,感覺很有趣啊,說不定你和世界上另乙個你通感呢!為什麼有時候覺得有些場景像是在夢裡已經見過?奇妙又真實的 似曾相識 感 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2633663 2006年2月17日 新京報 24歲的珀塞爾是一位普...

為什麼有時候會發生一瞬間似曾相識的感覺

哈哈哈。來。這個很正常的。源。我也經常有bai過。去看看 du涼宮春日的憂鬱 竹葉狂想 zhi曲 漫無止境的八dao月 吧。雖然是動漫。不過你看看後你會感覺真的發生的話會有多恐怖額。你說的大概就是既視感吧。似曾相識是因為以前看過類似的劇情或者經歷過差不多的事情吧。然而你自己也記不清楚了。潛意識就會浮...

為什麼看到場景,突然覺得似曾相識,就覺得以前看見過一樣,其實沒看見過

這是大腦皮層瞬間放電反應。大概原理是 我們平常所見所聽的事物有很多,而大腦就先把這些記憶存在 瞬時記憶區 裡。等待著你有空留下要記的東西,然後其他就忘掉。而大腦還有個 永久記憶儲存區 裡面存著你不能忘的東西,如 你長什麼樣,臥室是什麼樣,怎麼騎車等。而有時大腦會出錯,把本該放在瞬時區的記憶放在永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