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一池三山之制的由來以及其在園林構圖中的體現

2021-03-05 16:56:42 字數 5502 閱讀 1045

1樓:匿名使用者

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東海裡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長滿了長生不老藥,住著長壽快樂的神仙。封建帝王都夢想萬壽無疆與長久統治,自從漢武帝在長安城修建了象徵性的「瑤池三仙山」開始,「一池三山」就成為歷代皇家園林的傳統格局。

頤和園昆明湖中有五座島嶼,其中藻鑒堂(一說南湖島)喻蓬萊、治鏡閣喻方丈,鳳凰墩喻瀛洲。北海公園中,北海象徵"太液池","瓊華島"是蓬萊,原在水中的"團城"和"犀山臺"則象徵瀛洲和方丈。

一池指太液。太液池是乙個相當寬廣的人工湖,因池中築有三仙山而著稱。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

一池三山是中國傳統園林直至現代園林中表現最多的表現形式而且成為定製。

最早開創應用「一池三山」疊山理水模式的園林是建章宮。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很無奈的笑了笑,心裡就納悶,這和尚和道士有什麼仇恨,不過既然已經到這了,反正先答應算了,也不一定非要去「行。那就這麼著,要是沒有轉運,那你就最好收拾包袱走人,別再讓

簡述中國園林一池三山設計手法的起源以及其對後世園林設計有何影響

3樓:只睡不夠

一、「一池三山」園林模式的形成的文化根源

1、「一池三山」園林模式的形成及發展的過程是道教在中國產生、發展及影響的結果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與儒、佛並稱三教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道教尊老子為教主。在哲學上,老子以「道」為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指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後來,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從自然為宗,強調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2、在莊子看來,大自然之所以美,並不在於他的形成,而恰恰在於它最充分、最完美地體現了這種「天為而無不為的道」,大自然本身並未有意識地去追求什麼,但它卻在無形中造就了一切。而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實際上並不在於對自然形式美的模仿本身,而是在於對潛在自然之中的「道」與「理」的探求。

3、道家的自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對古代民族藝術特色的形成的。表現為崇尚自然、逍遙虛靜、無為順應、質樸清貴、淡泊自由、浪漫飄逸。於是,在道家神仙思想的影響下,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

如秦始皇在渭水之南建的上林苑。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的影響,並成為創造池山的一種模式,促成了園林藝

二、「一池三山」園林模式的形成

1、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儒家學說是中國傳統發展的主流。雖然在先秦時候,中國文化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多元形態,儒家只是其中一家,但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深深地影響並主導著中國文化發展的歷程。儒學崇尚「仁義」和「禮樂」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中庸思想。

政治上主張「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重視平民教育和倫理道德的培養與實踐。

2、 雖然這些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帶來一定的制約作用。於是,儒學在吸取、借鑑道教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以「道生萬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學的思想體系,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認為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之說。

於是這些思想的形成導致了中國人的藝術心境完全融於自然,「崇尚自然,師法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園林所遵循的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

二、「一池三山」園林模式的發展及演變

1、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園林把建築、山水、植物有機的融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範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一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蘇州滄浪亭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俱有情」就表示出園主視自己與自然渾然一體,陶然與自然的閒適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對中國園林的主體思想產生一定的影響。

2、在我國的古典園林中特別重視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寓意於物,以物比德。人們把作為審美物件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種象徵。如人們將竹、松、梅、蘭、菊以及各種形象奇偉的山石作為高尚品格的象徵。

秦漢時期,神仙方術活動開始繁盛起來,尤其在統治階層中更加風行。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數千人尋仙境、求仙藥。毫無結果,只得借助園林來滿足他的奢望。

三、「一池三山」園林模式的模版

1、承德避暑山莊是乙個主要的例子。全部由人工開鑿,湖區中心有如意洲、月色江聲和環碧三個島嶼,堤島分隔湖面形成中國古代吉祥物「如意」、「靈芝」的形狀,使湖中三島的形象構成一棵「如意靈芝」樹,為「一池三山」的傳統湖島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與昆明湖和北海煙波浩蕩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莊湖區堤島錯落有序。

2、「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中的福海以及**的羅布林卡湖也同樣採用「一池三山」的做法。並且都選擇了在水面「方島串聯」的特點,但又各具風格。福海**三座神宮也是如此。

3、頤和園更是游刃有餘,將「一池三山」的藝術創作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清漪園沒有重複在乙個水面中設立三島的做法,而是將昆明湖用築堤的方法分成三個小水面,即西湖、養水湖、南湖。每個水面中各有乙個島,西湖中有閣島,養水湖中有藻鑒堂、南湖中有南湖島,形成湖、堤、島乙個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更精彩的是,頤和園在塑造三個大島的同時,還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個小島——知春島、小西泠和鳳凰墩,三個小島各有千秋。真正體現了中國造園藝術的高超與奇妙。

四、 對東南亞及其他國家園林的影響。

1、 西漢以來中國文化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盛唐時期使節、學者頻繁的往來,園林、建築風格和技術隨著儒家、佛教的思想一併傳入。中唐時期,禪宗美學的興起,將審美與藝術中主體的內心體驗、直覺情感等的作用提高到極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並把禪宗思想融入到中國園林的創作中,從而將園林空間的「畫境」昇華到「意境」。這一方面表現在園林面積、規模的小型化上,如山向疊石、水向小池譚、花木向單株轉化,靜觀因素不斷增加,而自然景觀的可遊性則相對降低。

另一方面表現在立意於小。小中見大的創作手法在我國源遠流長的古代文化藝術中應用十分廣泛。

2、這種在宮苑裡的鑿池築島,用造園的方式來模擬東海深山,對傳統中國園林空間的發展至少具有以下顯著的意義:(1)完整的主附水體的建立。漢上林苑不但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小池澤作為附屬水體,而且具備了太液池,昆明池這樣水面浩瀚的水體。

千姿百態的水體穿插與龐大宮苑建築和山體之間,大大開拓了園林藝術空間,產生高低錯落、起伏有致的和諧韻律。(2)為中國園林山水體系的確定奠定了基礎。山水與水體之間的關係由過去長期的一水一山,一池一台變成了龐大的水體環繞三山,大大地豐富和發展園林空間藝術,促進了園林藝術的發展。

(3)「以心傳心」、「自解自晤」、「不著文字」的內心體驗。

小結中國傳統的園林藝術講究「一發多式,有法而無式」,有一定的法則卻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才有了各朝個性飛揚,又不失靈氣的創舉,使中國園林的掇山理水之術得以發揚光大。無論,怎麼變化,都萬變不離其宗。

我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制反映出什麼人文觀念?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有著極其深刻的文化淵源,是與中國的道家分不開的。

道家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與儒、佛並稱三教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家尊老子為教主,老子以「道」為最高範疇,認為「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萬物,亦是萬物存在的根據。他指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聖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後來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以自然為宗,強調無為。

他認為自然界本身是最美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老莊看來,大自然之所以沒並不在於它的形成,而恰恰在於它最充分、最完全地體現了這種「無為而不為」的「道」,大自然本身並未有一是去追求什麼,但它卻在無形中造就了一切。

道家還推崇神仙思想,傳說東海之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並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藥,食之可長生不老,與自然共生。道家的自然觀影響到中國古典園林的創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師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於是,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

如最早為秦漢時期的上林苑。上林苑中有大型宮苑建章宮,建章宮北為太液池,太液池中中起三山,分別為蓬萊、方丈、瀛洌。

這種「一池三山」的布局對後世園林產生了深遠影響,促進了園林藝術的發展。

一池三山形成對歷史園林作用

5樓:誠信信誠

「一池三山」的形式,把大自然引到庭園之中,在庭園中羅列山巒、峰石,挖掘池沼,開創了以山水為主體的自然山水園林的新形式。

6樓:匿名使用者

1.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式園林的一些規則性

2.取法自然的表現

3.中國人文、宗教思想的集中

一池三山的起源發展

7樓:互擼娃

神仙思想產生於週末,盛行於戰國。 戰國時,民間已廣泛流傳著許多有關神仙和神仙境界的傳說,其中以東海仙山和崑崙山最為神奇,流傳最廣,成為我國兩大神話系統的淵源。

先民認為海上有五山:岱嶼、員嶠、方壺、瀛洲、蓬萊。據《列子·湯問》:

「其山高下周旋三萬里,其頂平處九千里,山之中間相去七萬里,以為鄰居焉。其上台觀皆金玉,其上禽獸皆純縞。珠玕之樹節叢生,華實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

所居之人皆仙聖之種,一日一夕飛相往來者,不可勝數。而五山之根無所連箸,常隨潮波上下往返。.......最後二山飄去不知蹤跡,只剩下方壺(方丈)、瀛洲、蓬萊三山了。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數千人尋仙境、求仙藥。毫無結果,只得借助園林來滿足他的奢望。 秦始皇修建「蘭池宮」時為追求仙境,就在園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島隱喻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

受此啟發,漢高祖劉邦在興建未央宮時,也曾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築島。

漢武帝在長安建造建章宮時,在宮中開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築三座島嶼,並取名為「蓬萊」、「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後這種布局成為帝王營建宮苑時常用的布局方式。這種布局可以豐富湖面層次,打破人們單調的視線,所以逐漸成為經典,為歷代山水園林所用,至今傳承了2000餘年。

北魏洛陽華林園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萊山,上建仙人館。隋煬帝楊廣於洛陽建西苑,據《隋書》記載「西苑周兩百一裡,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蓬萊、方丈、贏州諸山,高百餘尺。台觀殿閣,羅絡山上」。

北宋徽宗趙估在沛京城郊營造壽山艮嶽,立蓬壺於曲江池中。南宋高宗也在臨安德壽宮中鑿池注水,疊石為山,坐對而生三神山之想。金人滅宋,遷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萊山上建廣寒宮。

元時期大內御苑太液池中三島布列,由北至南分別為萬歲山、圓抵和屏山附圖。明初建都南京,後遷至北京,以元大都為基礎重建北京城。將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擴充套件,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並以此做為主要御苑,稱為「西苑」。

西苑改萬歲山為瓊華島改圓抵為半島,並與屏山相連,用磚砌成城牆,建成一座團城,與紫禁城隔牆相望在西苑的南部開鑿南海,將水面擴大,並在南海中堆築了乙個大島「南台」,從而構成了瓊華島、團城和南台乙個新的「一池三山」形式附圖。解放後,人民**將瓊華島、團城闢為北海公園,中南部水面劃為中南海。今日的北海公園已是首都人民常去觀光遊覽的遊憩公園。

此外,中國古代民間園林中也多有在園中鑿池、並在池中布置一島、二島或三島以象徵仙山的事例如杭州西湖、蘇州留園、常州近園等等。至明清時期,由於對民間建築等級限制甚嚴,私園中堆築一池三島被視為摹擬帝王的僭越逾制行為,因此這種布局在民間園林中消失。清朝乾隆時期,權臣和珅曾在其漱春園(或作淑春園)中仿圓明園蓬島瑤臺布置池中島嶼(即燕京大學未名湖東岸荒島),後成為其罪狀之一。

一池三山到底指什麼,什麼叫做一池三山

1 一池三山 是中國一種園林模式,並於以後各朝的皇家園林以及一些私家園林中得以繼承和發展。2 太液池是乙個相當寬廣的人工湖,因池中築有三仙山而著稱。這種 一池三山 的布局對後世園林有深遠影響,並成為創作池山的一種模式。3 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東海裡有蓬萊 方丈 瀛洲三座仙山,山上長滿了長生不老藥,...

歷代皇家園林的「一池三山」中「三山」是指哪些

三山指神話中東海浬的蓬萊 方丈 瀛洲三座仙山。一池三山 一池三山 是中國一種園林模式,並於以後各朝的皇家園林以及一些私家園林中得以繼承和發展。三山指神話中東海浬的蓬萊 方丈 瀛洲三座仙山,並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藥,食之可長生不老,與自然共生。一池三山到底指什麼 1 一池三山 是中國一種園林模...

三山五嶽打一生肖三山五嶽打一動物

屬羊人性格憂鬱,多愁善感,看問題時目光也總是憂暗的,把事情想得很糟。屬羊人有待於人用強烈高昂的情緒去驅散屬羊人內心的陰暗,期望周圍的人給屬羊人熱情和支援。答案是羊 龍 三山五嶽皆為龍,婉轉延綿不停歇 龍 龍是中華民族的代稱,三山五嶽也泛指中國 應該是,屬虎的,百獸之王 傳說抄中的 三山 因是 神仙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