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我國南北方青瓷的區別魏晉南北朝時期陶瓷工藝較前朝有哪些發展

2021-03-05 15:29:13 字數 5346 閱讀 2101

1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滅亡之後,中國就進入長期**割據的時代。「南方青瓷」與「北方青瓷」的區別:

1)南方與北方在青瓷 的發展方面很不平衡, 北方青瓷的發展要晚於南方青瓷,在質量上大大不如南方青瓷。

2)北方青瓷與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紋飾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北方青瓷的器形較大,尊、瓶、罐、缽之類器物居多。胎體厚重,胎色灰白。

釉較厚, 玻璃質強,流動性大,因而常常在器物的表面有玻璃質流珠現象。釉面往往有細 密的開片,釉色青中微黃。器物多裝飾蓮花瓣紋、忍冬紋。

裝飾方法有堆貼、模 印、刻畫多種。

3)北方造型與紋飾風格都與佛教的盛行有著直接的關係。 由於佛教的盛行, 使北方青瓷在造型、 花紋裝飾風格上, 打下了某些佛教文化的烙印,這也是與南方青瓷不同的乙個社會原因。

2樓:蓁兒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青瓷造型豐富多彩。東晉的青瓷造型偏重經濟實用,到了南朝,器型演變得挺拔修長、瘦俏輕盈。眾多六朝青瓷以日常用品為主流,罐、壺、碗、盂、盒、洗、水注、缽、硯、薰、爐、尊、燈、虎子、瓶、盞等是常見器形。

還有的青瓷器皿取動物形象作為造型的區域性或整體,優雅別緻,妙趣橫生,大大改變了漢代及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簡單的罐、碗、壺等造型單調的局面,同時又將實用器形雕塑化,諸如:臥羊、熊尊、鳥盂、虎形、獅形插座,融觀賞實 秘色青瓷-越窯

用於一體。   典型的代表造型有雞首壺和青瓷虎子。雞首壺是六朝青瓷的代表造型之一。

一般為深盤口,細頸,鼓腹,平底。雞首昂立於肩部,器柄粗壯有力,有的柄端呈龍首型。這種造型出現於東晉晚期,以後逐漸流行。

關於雞首壺的用途,根據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和當時煮茶的方法,用雞首壺盛茶的可能性最大。中國飲茶歷史悠久, 《神農本草》載:「神農百草,以療疾。

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人們已經知道茶能解毒治病,至東周西漢四川等地逐漸形成飲茶習慣,東漢時飲茶之風傳到長江下游,兩晉時發展很快,尤其是東晉,飲茶已成為王室貴族的一種嗜好。   因此,雞首壺流行較為普遍。

青瓷虎子是越窯青瓷的另一種代表造型。如出土於浙江的青瓷提梁虎子,整器呈臥虎形,「虎頭上仰,口鼻張揚,虎牙外露,環眼暴珠,雙耳挺豎,鬚毛剛勁,面有斑紋,短頸縮項。」虎身蹲伏,背按彎曲形繩紋提梁,腹部兩側刻畫飛翼。

虎子的歷史從考古資料看,可上溯到戰國和漢代,那時出的青瓷虎於造型簡單未呈虎形,到六朝時期開始有所變化。它的用途有兩說,即可當便溺之用,又可作盛水之用的清水器。   六朝時期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社會意識形態和人文觀念滲透到藝術的各個領域,形成了特殊格調的時代個性,表現在對瓷器造型的審美追求上,則有別於漢代的渾厚,流露出江南水鄉的靈秀之氣.明顯地受當時當地的文化背景、經濟狀況、生活時尚、審美意趣的影響。

從三國到南朝,其造型的演變一脈相承.從擺脫單純的日用到追求質拙靈巧的美與實用有機結合,形體由扁矮碩圓到修長瘦俏,輪廓從刻板的圓弧到富於變化的優美曲線,這些時代特徵在六朝青瓷盤口壺、雞首壺、虎子等器形的演變過程中,表現得尤為顯著。    唐代越窯青瓷佳品中除了執壺、罌、盤、缸、洗、缽、碗、杯以外,還有燈盞、薰爐等器皿,如浙江臨安出土的越窯褐彩如意雲紋鏤孔薰爐,全器由蓋、爐、座三部分組成。蓋呈頭盔形,有鏤孔,釉色青綠,整個爐身繪有釉上彩如意雲紋,富有新意,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爐身下設五個獸頭支足,爐座的造型也頗具特色。此爐為焚香用具,體積較大且造型別致,為唐代越窯青瓷的上品。越窯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在魏晉南北朝。

不僅質量顯著提高、品種繁多,而且裝飾亦精美動人。

3樓:北斗橫斜

北青瓷胎骨較薄,帶灰白色,火候較高,無黑斑,釉色深淺不一,有的帶青褐色,有的是青黃色。蓮瓣紋粗壯質樸。北方青瓷採用饅頭窯,成形普遍採用輪制拉坯及拍片、模印、鏤雕、手捏等。

北方青瓷器重實用,多素面少紋飾,最常見的是弦紋,主流紋樣是蓮瓣紋。典型器有出土的青瓷蓮花尊、雞頭壺、獅形燭台、蛙形水盂、虎子及各種人物、動物傭等。造型新穎,粗獷厚實,實用美觀,一般器物的器底多厚重。

從釉色、器形和胎質上,南北方青瓷有許多不同之處,南方瓷釉色青翠,北方瓷釉色泛黃;南方造型輕巧秀麗,北方青瓷粗獷厚重;南方瓷含氧化鐵多,北方瓷中參雜氧化鋁和氧化鈦成分。可見,在北方瓷器發展不久,便形成了與南方風格迥異的新體系。

4樓:佳逸茶器

北朝瓷器和南朝瓷器之比較

北朝瓷器和南朝瓷器相比,其區別如下:北朝瓷器造型粗獷雄偉,出現白、黃褐釉和綠彩等新品種及異國情調的新樣式;胎體粗重,胎色淺灰,有氣孔和黑點,釉層薄,玻璃質感強,釉色青中閃黃。而南朝瓷器造型比較秀氣,器型和前朝比略有變化,創新品種不多;胎體較薄、較細、緻密,胎色青灰,施釉略厚,釉色青綠。

魏晉南北朝時期陶瓷工藝較前朝有哪些發展

5樓:不曾明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青瓷作為一種新興的手工業在南方得到發展,在瓷器的發源地浙江一帶,由於具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和燃料資源,這一地區的製陶業發展很快,出現了許多青瓷器,其中著名的有在上虞、紹興等地的越窯,溫州地區的甌窯,杭嘉湖西部的德清瓷,金華的婺州窯,江蘇宜興的均山窯。另外在江西、安徽、福建、四川都有瓷窯生產瓷器。此時燒製青瓷普遍採用輪制技術和化妝土,瓷胎緻密,不吸水;瓷釉透明,呈玻璃質;胎釉結合緊密,不易脫落。

隨著茶文化的形成,佛教的傳播和仕人文風的興起,瓷器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出現了盞託、蓮花尊、薰爐、高足杯、硯、水盂等新產品。其中虎子、燭台、油燈、水盂造型大膽誇張,極富審美情趣。

魏晉南北朝時期,地處北方的北魏也開始燒製瓷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也燒製帶有自身特點的青瓷,故叫「北方青瓷」。北方青瓷胎骨較薄,帶灰白色,火候較高,無黑斑,釉色深淺不一,有的帶青褐色,有的是青黃色。蓮瓣紋粗壯質樸。

北方青瓷採用饅頭窯,成形普遍採用輪制拉坯及拍片、模印、鏤雕、手捏等。北方青瓷器重實用,多素面少紋飾,最常見的是弦紋,主流紋樣是蓮瓣紋。典型器有出土的青瓷蓮花尊、雞頭壺、獅形燭台、蛙形水盂、虎子及各種人物、動物傭等。

造型新穎,粗獷厚實,實用美觀,一般器物的器底多厚重。從釉色、器形和胎質上,南北方青瓷有許多不同之處,南方瓷釉色青翠,北方瓷釉色泛黃;南方造型輕巧秀麗,北方青瓷粗獷厚重;南方瓷含氧化鐵多,北方瓷中參雜氧化鋁和氧化鈦成分。可見,在北方瓷器發展不久,便形成了與南方風格迥異的新體系。

魏晉南北朝什麼工藝出名

6樓:羨慕寶貝

陶瓷工藝:

南方青瓷,北方白瓷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中國陶瓷藝術宣告「瓷器時代」的開始,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從此,陶瓷迅速取代陶器、漆器的地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之一,並先後在南北方發展起來.此間南方陶瓷發展迅速,前期陶瓷燒造以浙江為中心,出現了越窯、甌窯和婺州窯等著名窯址,後期逐漸擴充套件到湖南、湖北等地,以青瓷為主.

青瓷造型端莊、瓷質細膩、釉質瑩潤、光澤晶瑩,淡雅秀美,融實用性與觀賞性於一體.青瓷是早期製瓷工藝發展的乙個產物,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陶瓷的代表性品種.北方陶瓷發展晚於南方,技術相對落後,但創燒了一種獨特的、對後世有深遠意義的「白瓷」.

絲綢工藝:

魏晉時期的絲絹織繡,基本保持漢式風格.樓蘭發現的豹紋錦,正面圖案與其說是豹頭,不如說形如饕餮,所配虎豹等動物,其造型也仍然是漢式風格.至於圖案構成也是漢代排列方法,如大光明、小光明、大小交龍諸織錦,都與漢墓韓仁錦相似,樓蘭出土的紅地方勝雜花錦,也猶如漢代的茱萸錦.

南北朝時期的織物在裝飾圖案紋樣方面有了新的發展.龍鳳主體圖案漸漸向生動靈巧方向演變,如敦煌莫高窟發現的綠地鳥獸紋彩綢,龍的造型,與雲岡曇曜5窟中的一些圓拱龕上的龍頭形象很相似.此外,新的花鳥、植物紋樣,如蓮荷、牡丹、芙蓉、海棠、鴛鴦、白頭翁等在織繡物中開始增多.

鋼鐵冶煉技術此期的煉鋼煉鐵技術都有一定發展,煉鐵技術上比較重要的事件是水力鼓風的進一步推廣和煤炭之用於冶煉.

我國古代水力鼓風約發明於東漢初年,魏晉南北朝便更為廣泛地使用起來.《三國志》卷二十四《韓暨傳》載:南陽人韓暨任魏國監冶謁者時,曾大力推廣過水力鼓風.

舊時冶作馬排,每一熟石用馬百匹,更作人排,又費功力.暨乃因長流為水排,計其利益,三倍於前.在職七年,器用充實.

《太平御覽》卷八三三引《武昌記》說:元嘉(公元424- 453年)初年,武昌(今鄂州地方)新造了冶塘湖,興建 水冶 ,利用水排鼓風冶煉.清嘉慶《安陽縣志》卷五引《水冶圖經》說:

后魏時引水鼓爐,名水冶,僕射高隆之監造.水力鼓風的使用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可提高鼓風量.

此期使用的製鋼工藝主要有灌鋼法、炒鋼法和百煉鋼法等.

我國古代灌鋼技術約發明於東漢晚期②,魏晉南北朝後,南方北方都普遍地推廣開來,有關記載亦明顯增加。

魏晉南北朝陶瓷工藝的方法、產地、造型特點、紋樣特點和特色品種

7樓:半天妖

魏晉南北朝在中國瓷器史上,屬於起步發展階段。這時,南方的瓷器製造,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手工業。中國瓷器肇始於青釉瓷,魏晉南北朝也仍為青瓷的天下,青瓷約佔整個六朝瓷器的百分之90,它分為生活器具和明器兩大類。

這一時期, 江浙地區的青瓷,多取動物的形象造型,或整體,或區域性,具像優雅別緻、妙趣橫生、大大改變了漢代及漢以前陶瓷大部分都是簡單的罐、壺、碗等造型單調的局面。南朝時由於佛教興盛,青瓷裝飾紋樣自然而然地出現了佛像、飛天、蓮花紋等新的題材內容,工藝趨於繁複,其中尤以蓮花紋飾最為突出。(代表作:

南朝的青瓷蓮花尊)

中國俑由陶塑向瓷塑過渡也從西晉開始,西晉青瓷俑無論人物造型、服飾還是各種用品,都是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真實寫照,從乙個側面反映了製瓷工藝正在走向成熟。(代表作:西晉的青瓷神獸尊、青瓷虎子)

魏晉南北朝,從戰亂、**到對峙,400多年時間裡,社會一直處於動盪、變化之中。這一時期,南北各民族的融合,佛教藝術的勃興,都促使了陶瓷藝術風格的多樣化。

魏晉時期,陶器與瓷器開始明顯分流。

陶器中,陶質建築器材、少量炊具以及尋常老百姓家用的罐、缽、碗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作為明器的陶俑還在發展著,還在隨社會的變遷而變化。

魏晉時期反映土族門閥大地主的莊園經濟的明器,大致有四種型別:第一種是鎮墓獸、武士俑的組合。墓中擺放武士俑、鎮墓獸,其用意顯然是以剛烈勇武的武士和兇猛的神獸來護衛墓主、這種意念客觀上反映了當時烽火硝煙的社會現實。

第二種是取代兵馬俑的小型儀仗俑群,這種小型儀仗俑群,多見於晉,其組合包括牛車、鞍馬及車伕俑,有的還有樂隊和騎衛樂隊隨行。第三種是庖廚俑,其組合包括廚夫俑,雞、鴨、狗、豬等家禽、家畜俑。第四種是各種伎樂俑、侍從俑,它反映了封建統治者的奢侈慾望。

西晉覆滅後,東晉政權偏安江南,西北的匈奴、鮮卑、羌、氏等少數民族乘機入主中原,形成了南北分立。

在北方,一般都以組合俑為主,陶俑的形象、服飾具有明顯的民族特徵。這從乙個側面反映了南北民族之間的融合。在南方,成套組合的俑群非常少見,隨葬的男女侍從俑多為個體、風格崇尚寫實,塑造的形象多面帶笑容,以靜態為美。

這種意念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

南朝時,俑的製作已經步入藝術創作的正軌。這時的陶塑藝術完全成熟了,它為唐代、宋代陶俑藝術的高度發展,鋪下了厚實的基礎。

另外請參考

我國宋朝時期的陶瓷在裝飾紋樣上面,南北方有什麼差別

宋朝南北方差異不大,以纏枝紋,唐卷草為主,生色花和幾何紋也開始廣泛使用。如果非要說區別,就是南方細膩,北方粗獷,原因是北方融入了很多北方少數民族的紋樣。但是宋朝的窯中心偏南,所以出現少數民族紋樣的器物現存不多。左右藝術與有工藝發展的主要元素就是政治因素,宋朝不及唐朝那樣繁榮,自然宋朝的藝術風格也相對...

簡述我國南北方住宅屋頂形狀不同的原因

比較而言,來北方的冬季自寒冷而漫長,南方的夏季濕熱而漫長。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陽光照和熱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方強。北方民居的牆體嚴實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溫禦寒 南方民居的牆體輕薄,利於在夏季通風透氣。從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漸增大,民居的屋頂坡度也逐漸增大 利於排水 隨著對保溫要求的降低和對通...

秦嶺 淮河是我國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回答19 20題下

由於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地理環境的不同,人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差異 北方地區主要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降水較少,以旱地為主,人們喜歡滑雪,過去多用騾馬做役畜,傳統的居所牆體較厚 注意防寒保溫,室內砌有土炕,睡時舒適,屋頂坡度小 南方地區主要屬於 帶季風氣候,夏季炎熱 降水豐富,以水田為主,以公尺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