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2021-03-05 13:20:32 字數 4834 閱讀 8218

1樓:司馬鑄劍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對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改革開放的30多年,是我國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公升的30多年,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和社會全面進步的30多年,是我國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和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3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來,黨和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新的壯麗史詩,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2樓:匿名使用者

***總書記在「12·18」重要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是我們黨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寶貴歷史經驗得出的科學結論,閃耀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真理光輝,必將激勵和引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理想信念,在新的更高起點上繼續推進改革開放,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一、改革開放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新的偉大革命,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獲得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最終要靠生產力的發展;繁榮科學文化教育事業,提高整個民族的文明程度,最終也要靠生產力的發展;建立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最廣大人民安居樂業,最終還是要靠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使中華民族躋身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最終同樣要靠生產力的發展。尤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始終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這個主要矛盾決定了黨和國家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也決定了這個中心任務的解決始終關係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局。

對我國來說,要使生產力真正發展起來,就必須把改革開放作為基本國策。這是因為,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解放,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仍然存在著矛盾。事實表明,長期以來形成的舊的體制機制,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要不斷解決這個矛盾,讓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除了改革,沒有任何別的選擇。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首先就是為適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需要而啟動的。新時期以來,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國較好地做到了既著眼於加快生產力發展的速度,又著眼於提公升生產力發展的質量;既著眼於擴大生產力發展的規模,又著眼於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效益;既著眼於淘汰和改造落後的生產力,又著眼於培育生產力發展新的增長點;既著眼於優化國內生產力發展環境,又著眼於面向世界拓展生產力發展空間等等。

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有力推動下,我國創造了生產力穩步、健康、快速發展的奇蹟,國內生產總值實現了由不足「萬億元」到「20多萬億元」的歷史性跨越,國家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名實現了由第十位到第四位的歷史性跨越,國家外匯儲備實現了由不足兩億美元到近兩萬億美元的歷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越深入,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前景就越廣闊,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就越雄厚。

二、改革開放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新的偉大革命,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獲得賴以發展的體制保障

制度問題帶有根本性。制度優勢,是最具影響力的優勢。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的是靠制度。

我們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無論是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還是按照「四位一體」的要求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都始終需要完善社會主義制度,以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做保障。

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作為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新的偉大革命,乙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有效的體制保障。社會主義制度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它始終有乙個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問題。***說過,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

在這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推進制度改革創新是一種常態。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的制度尚處在探索過程中,還明顯帶有這樣那樣的缺陷和不足,因而更需要通過改革來加以完善。進入新時期以來,我們黨從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著眼,不斷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的改革創新,使之愈加體現出符合客觀實際、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國特色。

比如,通過改革創新,我們的經濟體制愈加體現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這一中國特色,因而有利於調動和整合各種經濟資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我們的政治體制愈加體現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結合這一中國特色,因而有利於調動和整合各種政治資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我們的文化體制愈加體現出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相輝映這一中國特色,因而有利於調動和整合各種文化資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我們的社會體制愈加體現出促進效率提高與維護公平正義相統一這一中國特色,因而有利於調動和整合各種社會資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還要看到,在改革開放偉大革命的推動和洗禮下,我國各個方面體制由於充分吸收當今世界各種制度文明中的進步因素,由於充分貫徹我們黨深入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理論成果,由於充分汲取人民群眾進行歷史創造活動的新鮮經驗,由於充分反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實踐要求,因而進一步彰顯了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的時代性、遵循歷史發展規律的科學性、尊重廣大群眾意願的人民性、注重實際效果和作用的務實性等等。這就必然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賴以發展的體制保障越來越牢靠,越來越有力。

三、改革開放是立足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偉大革命,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獲得賴以發展的理論指導

如果說,新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那麼,改革開放作為當代中國正在做的大事情,理所當然是實現這兩者有機結合的中心環節。

改革開放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作用和意義,至少體現於這樣四個方面:第一,改革開放把許多前所未有的重大嶄新課題推到中國共產黨人面前,迫切需要立足國情作出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回答,這就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了客觀要求。第二,改革開放作為人民群眾開拓新生活的歷史創造活動,不斷產生和積累著加快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新鮮經驗,這就為我們黨據此作出合乎規律性的理論創造,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不竭源泉。

第三,改革開放構築了聯通中國與世界的廣闊平台,有利於我們黨在深入了解和廣泛吸收當代人類社會一切科學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國情作出富有中國氣派的理論概括,不斷創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優勢。第四,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火車頭」,它牽引著我國社會包括執政黨建設不斷進入新的更高境界,從而也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提供新的更高起點。經驗表明,只有在改革開放這一新的偉大革命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才能深深植根於充滿生機的實踐沃土,既積極回應實踐的呼聲,又不斷從實踐中汲取營養,愈益呈現出鮮明的實踐特色;只有在改革開放這一新的偉大革命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才能與中華民族發展進步要求歷史地貫通起來,並深深熔鑄在整個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愈益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只有在改革開放這一新的偉大革命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才能更好地彰顯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自覺反映時代大勢,愈益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

在新的歷史時期,正是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依託改革開放的實踐,憑藉改革開放的舞台,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和發展了包括***理論、「****」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形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指南。正是在這個理論體系的正確引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能夠順利地向前發展,不斷地走向輝煌。

四、改革開放是激發我們整個民族創造活力的新的偉大革命,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獲得賴以發展的力量源泉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無比艱鉅的巨集偉事業,必須靠全體人民的創造性勞動,靠舉國上下不斷增強的創造活力。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其巨大社會效應之一,就在於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我們整個民族的創造活力,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

一方面,改革開放把人們從各種不合理的體制機制中解放出來,使我們整個民族的創造活力空前煥發。按照馬克思主義觀點,人的解放是長期的歷史過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並沒有終結使人們獲得新的更大解放的歷史任務,而只是為推進這種解放提供了政治前提。

人是生產力的創造主體,也是生產力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改革開放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說到底是對人的進一步解放。舊的體制機制的一大弊端是把人給「統死」了,使人不能盡其才、盡其力,從而也使物不能盡其用、盡其益。

而改革開放對社會生產力的解放,首先也在於打破舊的體制機制對人的束縛,使勞動者從不合理的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和社會關係中解放出來,進而獲得了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更大自由。正因為改革開放使廣大勞動者獲得了新的解放,所以整個民族的創造活力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高漲。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推動整個社會日益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環境,使我們整個民族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新時期以來,改革開放通過全面調整各種利益關係,通過強化並有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包括通過實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政策制度,使「四個尊重」在全社會蔚成風氣。在這個過程中,無論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無論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凡是為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創造性勞動,都得到應有的承認和尊重;各類知識分子作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受到黨和**的特殊關愛;新的社會階層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普遍受到重視和鼓勵;一切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都得到憲法和法律的有效保護,等等。

從城市到鄉村,從沿海到內地,逐步形成了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創業理念和機制,形成了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援人們乾成事業的社會氛圍。這樣,也就使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使一切造福於祖國和人民的智慧型源泉充分湧流。改革開放作為激發我們整個民族創造活力的新的偉大革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獲得了賴以發展的最深厚基礎和力量源泉。

我們堅信,改革開放越是向縱深推進,我們整個民族的創造活力就越是空前奔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力量源泉就越是呈現出「不盡長江滾滾來」之勢。

參考:求是理論網 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

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的基本思想,存在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理論版體系之中,來自於改革開放權以來我們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新理論成果,這是繼承延續與發展的關係,走中國道路還要通過一定的具體模式體現出來。四個全面 戰略布局。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 我認為社會主義並不是一種規定的制度,它應該...

為什麼說落實科學發展觀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來認識,鮮明指出 面向未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我們要深刻理解這個論斷的內涵,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鬥的根本成就,深刻...

國富與什麼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兩大基石

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本依託,國防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只有經濟獲得空前的發展,強軍才有可靠的支撐。同時,經濟社會愈發展,安全需求也就愈旺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如果我們不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國家利益發展就沒有安全保障,實現祖國統一就沒有力量。所以,必須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