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誰知道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福建李幼青的事蹟

2021-03-05 13:12:19 字數 3204 閱讀 1955

1樓:金尚領域

我們福州為真理奮鬥不息的李幼青

2023年4月26日,李幼青這位從福建沿海貧苦漁家步入革命隊伍,在白山黑水之間,為真理和理想奮鬥不息的新聞戰士與世長辭了!在他臥病期間,我們多次去醫院探望,總想和這位老夥伴一敘衷腸;總企盼他能重新站起來,再到松花江游泳,再提筆寫詩作畫,再和同事們縱論天下大事……然而,他病得太重,走得默然,以至臨終,連一句話也沒有說。令人痛徹心脾,備感遺憾。

2023年4月,李幼青的兒子,將其父生前寫下的《風雨關東路》找出來,準備出書,囑為寫序。撫卷追昔,不禁浮想聯翩,感慨萬分。冥想中,那位苦讀好學,節儉質樸,剛直不阿,求真務實,心繫群眾,勤奮筆耕的新聞老兵,又活現在面前。

李幼青,福建人,原名李幼青(《風雨關東路》中的“李青”)。當記者後,為效仿鷹集的銳利目光,“看清人間是非,剷除世上不平”,發表稿件時署名李集。因嫌此字生僻,在“集”的左旁加上“兩滴水”,改作“率”;後來漢字簡化,演化成“準”。

自此,“李準”這個名字連同他所從事的新聞事業,便相伴終生了。

我與李幼青相識,始於2023年。從那時起,他從**黨校新聞研究室調入吉林**社,先後任編委、總編室主任、副總編。我們一起“上上下下、圈圈點點”地辦報紙;一起經歷過“反右”、“文革”,蹲“牛棚”,後被“解放”,重操舊業,直到2023年,他擔任吉林**社總編輯。

可以說,我們是相知相依,同舟共濟幾十年的同事和戰友。然而,真正讀懂李幼青,理解李幼青,只有在他留給我們的《風雨關東路》中才能得到答案。

李幼青遺著《風雨關東路》分四部,是作者敘述他從出生到投身革命這段歷史的“所歷所聞”。全書不拘形式,獨具特色。敘事情景交融,述議兼備,資料翔實,故事動人,是一部文字淡雅,引人入勝的紀實文學。

《風雨關東路》不是**一類的文藝作品,沒有虛構昇華,沒有典型人物塑造和曲折故事描繪,是未經加工包裝、原汁原味、“純天然”的“綠色”精神食品。因此,它有著文學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然美”和“開發價值”。只要以求索精神品讀《風雨關東路》,我們不僅會從作者親身經歷和深刻感悟中瞭解“人生況味”,還可從大量原始資料中汲取做人為文的“營養元素”,獲得記者必修課中的“基本要素”。

就讓我們從《風雨關東路》著眼,一讀李幼青斯文斯人。

為求知識,書不離手,苦讀終生。李幼青自幼好學,一生以書為伴。因家境貧寒,兒時的李幼青斷斷續續讀過幾天私塾,上過一段學堂。

為求知識,他到學校窗外“旁聽”,向本莊“學究”問字,成為同齡窮孩子中的佼佼者。少年時的李幼青逃荒至日偽統治下的哈爾濱,棲身於貨棧、布莊,邊掙錢餬口,邊借書苦讀,只要是有用的特別是日偽“**”,一經到手,便不分晝夜,“先吞下去再說”。憑著這股孜孜以求的精神,他先是自修完高中課程,又上了夜大學。

身為學徒、店員的李準,當年積蓄的惟一財富是“一麻袋書籍”。參加革命,當了記者,他“猶感知識不足”,更是手不釋卷,利用業餘時間,如飢似渴地“啃”下了多部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連一紙高小文憑也沒有的李幼青,卻涉獵了大學課本難以包含的多門類、多領域的書籍,獲得了廣泛的知識。

這為他後來成長為知名新聞工作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們可以從本書《去姥家上私塾》、《想到大姑家唸書)(閒時多讀書》、《上夜大學》、《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剩餘價值與剝削》、《學外語》等篇目中,探尋到作者自學成才的“祕訣”。

追求真理是李準“求索”路程上的一次昇華和飛躍。幼年苦讀,他夢想著長大做個“不受富人欺負,也不欺負窮人”的男子漢;步入青年,他親眼目睹並經歷了“亡國奴”的悽慘境遇,使他從讀書求知轉向讀書求真理。為了解開“為什麼天下窮人總是受苦受累,被富人欺壓”、“為什麼地大物博的中國反倒受日本侵略”這些疑問,他冒著被當做“思想犯”投進監獄的危險,閱讀了大量進步書籍,受到啟迪。

進而悟出“大丈夫處身立世,讀書、求知、追求的就是要接近真理,走向進步。”“以自己之所知,啟他人之所知,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人一生,應該做點對人、對社會、對國家有益的事。”“個人發了財,國家都亡了,有什麼意義?

”其實,求索真理,接近與掌握真理,不是他的目的;奮鬥,為真理而鬥爭,才是李幼青一生實踐的主旋律。血氣方剛的李幼青,在黨的指引下,以手中之筆為**,以革命理論、廣博知識為動力,以改造舊世界、建設新社會,抨擊新時弊、弘揚真、善、美為己任,在新聞這個黨的重要**陣地上戰鬥不息,一干就是50個春秋!

求真務實,敢講真話,這是黨報記者必備的素質。作為黨的職業新聞工作者,李幼青不僅為我們留下了一個老黨員、老幹部應具有的優秀品格、良好作風和光榮傳統,更為新聞工作者積累了許多可供借鑑的寶貴經驗。腿勤手勤,注重實際,是他的一貫作風。

在原《黑龍江**》當記者期間,李幼青經常“打起揹包就出發”,深入村屯,吃住在農家,採訪在田間,寫作在炕頭,成為領導器重、百姓愛戴的好記者;來到吉林後,他經常同記者一起下鄉下廠,到第一線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把黨和群眾最關心的實際問題挖掘出來,見諸報端,為黨分憂,為民解難。公而忘私,勇於直言,是李幼青的一貫風格。早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哈爾濱時期,他曾不顧反動當局的恐嚇與威脅,以記者的合法身份,同國民黨“接收大員”、“東北行營(轅)參謀長”脣槍舌劍,並在報紙上公開揭露反動當權者腐敗醜行和兩面派嘴臉;在“四人幫”橫行期間,他不隨聲附和,敢於對當時“形勢大好”的假話說“不”,扣發不實事求是的稿件,教育記者無論什麼情況下都要講黨性,說真話。

為了全面、準確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揭示與促進解決客觀存在著的實際問題,他不怕“得罪”人,帶頭同迴避矛盾,報喜不報憂的風氣作鬥爭。

《風雨關東路》的成書與出版,是李幼青對黨、對新聞事業作出的最後貢獻。他為黨的新聞事業奮鬥了半個世紀,又把自己“求索”的歷程和感悟“真實地記錄”下來,留給我們,“但願它能使後來人少走點曲折的路”。

其赤誠之心,山河可鑑感人肺腑。我們深切懷念這位為真理奮鬥終生的新聞戰士,衷心感謝他留給我們這部珍貴的《風雨關東路》!我們將像他所期望的那樣,求索不止,奮鬥不息!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找的 僅供參考!!

2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4月26日,李幼青這位從福建沿海貧苦漁家步入革命隊伍,在白山黑水之間,為真理和理想奮鬥不息的新聞戰士與世長辭了!在他臥病期間,我們多次去醫院探望,總想和這位老夥伴一敘衷腸;總企盼他能重新站起來,再到松花江游泳,再提筆寫詩作畫,再和同事們縱論天下大事……然而,他病得太重,走得默然,以至臨終,連一句話也沒有說。令人痛徹心脾,備感遺憾。

2023年4月,李幼青的兒子,將其父生前寫下的《風雨關東路》找出來,準備出書,囑為寫序。撫卷追昔,不禁浮想聯翩,感慨萬分。冥想中,那位苦讀好學,節儉質樸,剛直不阿,求真務實,心繫群眾,勤奮筆耕的新聞老兵,又活現在面前。

李幼青,福建人,原名李幼青(《風雨關東路》中的“李青”)。當記者後,為效仿鷹集的銳利目光,“看清人間是非,剷除世上不平”,發表稿件時署名李集。因嫌此字生僻,在“集”的左旁加上“兩滴水”,改作“率”;後來漢字簡化,演化成“準”。

自此,“李準”這個名字連同他所從事的新聞事業,便相伴終生了。

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

社會主義革命亦稱 無產階級革命 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無產階級 經過共產黨 領導勞動人民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和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 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革命。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人類歷史上最廣泛 最深刻 最徹底的革命。它與過去的一切革命根本不同,不是以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

求這篇作文的賞析,急求,誰知道這篇作文的賞析和批註?

這篇文章首先寫自己對父愛的不解,一直以為父親是不愛她的。等作者與父親相處後,經過父親細微的關懷,油然明白了父親對自己的愛,父親的愛不用表達的多強烈,只是輕輕的呢喃很細微的動作,那就包含了無限的愛。本文的作者對父親一直是愛戴的,只是沒有感受到父親的關懷,最後懂得了父親的愛,那一刻是幸福的,是開心的,對...

誰知道李商隱的七律詩呀急求,急 李商隱的七律詩。需要越多越好。

李商隱好象沒有詩句含 下揚州 的,古詩中有李白的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烟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李商隱的七律很多,著名的如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再如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