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為什麼要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

2021-03-05 09:22:05 字數 1851 閱讀 2998

1樓:如來末子

受持戒律少造業,利於修行斷惡根,只因心中有分別,若無不平何勞戒。若能等持有與無,若能等慈愛於憎,我能等持美與醜,何來煩惱貪嗔痴?只因不能平等故,持戒修身來修心。

各種戒律是輔助,戒定生慧是根本。最終為成般若智,得無所得平等智。

2樓:匿名使用者

《佛遺教經》雲:「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四十二章經》雲:「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提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涅槃經》雲:「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第子!」

《楞嚴經》雲:「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雲:「若不真實希求如是十善業道所證佛果。及不真實下至守護一善業道。

乃至命終而自稱言。我是真實行大乘者。我求無上正等菩提。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是極虛詐是大妄語。對十方界佛世尊前。

誑惑世間無慚無愧。說空斷見誘誑愚痴。身壞命終墮諸惡趣。」

在家居士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3樓:親愛的濃眉先生

在家居士一般需要受持五戒。因為五戒是佛教所有戒律的基礎,其前四條屬於性戒,即不管受不受戒犯了都有惡果,簡單解釋如下:

1、不殺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眾生,而起了殺害對方之心,並且具體實施了這種行為,造成了對方死亡的結果,就叫殺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殺生戒;

2、不偷盜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盜之心,並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離開了它本來的地方,歸我所有,就叫偷盜。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偷盜戒;

3、不邪淫戒:不符合世間法律的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以及合法配偶在非時、非處、非道處交合就叫邪淫。如果不做此事,叫不邪淫戒;

4、不妄語戒:為了欺騙他人,隱瞞事實,而說虛假的語言就叫妄語。如果不做此事,叫不妄語;

5、不飲酒戒:酒有三種,一者谷酒,二者果酒,三者藥酒,若干若濕,若濁若清,如是等能令人心動放逸,起三十六失。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4樓:aaa**王

在家修行人可以受戒 五戒 十戒 28輕戒 48輕戒 都是可以的梵網經菩薩戒

南無千華台上盧舍那佛(三稱)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初現蓮華臺藏世界,東方來入天王宮中,說魔受化經已。下生南閻浮提,迦夷羅國。母名摩耶,父字白淨,吾名悉達。

七歲出家,三十成道,號吾為釋迦牟尼佛。於寂滅道場,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其中次第十住處所說。

時佛觀諸大梵天王網羅幢,因為說無量世界,猶如網孔。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別異無量;佛教門亦復如是。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為此娑婆世界,坐金剛華光王座,乃至摩醯首羅天王宮,為是中一切大眾,略開心地法門品竟。

  復從天王宮,下至閻浮提菩提樹下,為此地上一切眾生,凡夫痴暗之人,說我本盧舍那佛心地中,初發心中常所誦一戒。

光明金剛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佛性種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識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噹噹常有因故,噹噹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羅提木叉出於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眾生頂戴奉持。吾今當為此大眾,重說十無盡藏戒品,是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

5樓:青竹遺風

皈依以後,就有三皈戒,然後受持五戒、八關齋戒,進而受持在家菩薩。在家居士如遇殊勝因緣,還可出受持出家菩薩戒。

6樓:法界一心

居士五戒、八關齋戒、居士菩薩戒,修行密法的有密乘十四教戒。根據自己的緣分和發願,可以受持五戒,或其他一種或多種戒律。

7樓:匿名使用者

奉公守法,別以佛為名而忽視法律責任...

人為什麼要懺悔,為什麼真正的修行人要懺悔

不懺悔就可能受報應,也不能成就自己。一切惡業裡頭是以殺生最殘忍,罪業最重。殺生,諸位要曉得,被殺的是弱小沒有抵抗力,絕對不是他甘心情願被你殺的,雖然他沒有能力抵抗,怨恨的心結是解不開的,冤冤相報,這個事情麻煩。你這一世殺他,來世他要是強大你弱小,他來殺你,殺來殺去,生生世世,沒完沒了,苦不堪言。所以...

為什麼一分利按年息算一年是10,同樣是一分利,按月算是

你好,一 bai分利,一般指的是月息 du一分,年息就是zhi12分,這是民間借貸的通用說法dao 銀行說法就是月回息答1 年息就是12 你說的情況有可能是人家乙個月按1 算,年息就只跟你按10算,借貸經常有這種情況 希望採納 一分利指乙個月1 還是一年10 如果說是 bai年息是指du10 如果是...

做人為什麼要機敏,做人為什麼要大度一點?

有人曾經說過所有成功的秘密就在於對你身邊的一切保持高度關注 調整自己以適應周圍的環境 做到富有同情心和樂於助人 意識到時間資源的寶貴 在適當的時間說別人想聽的話和需要聽的話 僅僅做好事情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適當的時間和適當的場合做。機敏是良好的性情 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在緊急時刻快速反應能力的綜合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