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根本方法是什麼

2021-03-05 09:21:43 字數 4705 閱讀 5584

1樓:匿名使用者

從政治常識分析

⑴堅持人民民主**,充分發揮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勵和支援其他社會階層人員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⑵**要切實履行政治職能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要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從而確保社會穩定。履行文化職能,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

⑶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各級國家機關應以人民利益為本,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⑸維護我國的公民與國家和諧統一的關係。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同時,公民應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

⑹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和諧社會必須是乙個法治的社會,只有運用法律手段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妥善矛盾和其它社會矛盾,才能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⑻堅持我國處理民族關係的基本原則。我國是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處理民族關係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必須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⑼堅持黨的宗教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的宗教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廣大教徒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能夠做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從經濟常識的角度分析

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②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五個統籌」。把市場調節與巨集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

③在分配上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逐步理順收入分配秩序,縮小貧富差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④提高勞動者素質,積極擴大就業,改善就業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⑤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減少貧困.

⑥建立全民節約型社會.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堅持市場交易原則,加強企業道德建設。

2樓:說唱帝

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性: 「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域性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願望。要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程序中,扎扎實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

」 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 「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①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切實落實,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 ②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係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③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 ④充滿活力,就是能夠使一切有利於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援,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 ⑤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

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機統一的 ①要通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來不斷增強和諧社會建設的物質基礎 ②通過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不斷加強和諧社會建設的政治保障 ③通過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來不斷鞏固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支撐 ④同時通過和諧社會建設來為社會主義物質、政治、精神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 (4)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 ①有利於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加快現代化建設; ②有利於正確處理和協調社會各種利益關係,盡可能地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 ③有利於堅持和落實「以人為本」思想,按照「五個統籌」要求,實現經濟發展與各項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 ④有利於促進勞動者提高素質,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 ⑤有利於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

⑥有利於鞏固人民民主**的國家政權,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和地位。 【理論分析】 (一)為什麼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從政治常識角度看 必須懂得我國國家的性質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了我們必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的執政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必須提高自己的執政能力。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乙個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才能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 只有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才能進一步加強社會管理和提高社會服務水平,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水平。

只有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才能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 從經濟常識角度看 在經濟上,必須了解只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才能真正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正確處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各種經濟關係,特別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係,從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二)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從政治常識分析 ⑴堅持人民民主**,充分發揮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勵和支援其他社會階層人員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積極貢獻力量。 ⑵**要切實履行政治職能和社會公共事務管理職能,要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從而確保社會穩定。履行文化職能,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撐。

⑶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各級國家機關應以人民利益為本,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⑸維護我國的公民與國家和諧統一的關係。國家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同時,公民應自覺履行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 ⑹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和諧社會必須是乙個法治的社會,只有運用法律手段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妥善矛盾和其它社會矛盾,才能構建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 ⑺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執政能力建設,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黨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⑻堅持我國處理民族關係的基本原則。

我國是乙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我們處理民族關係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必須遵循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基本原則。 ⑼堅持黨的宗教政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發揮宗教的積極作用。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我國的宗教狀況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廣大教徒是擁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同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能夠做到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從經濟常識的角度分析 ①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 ②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五個統籌」。

把市場調節與巨集觀調控有機結合起來。 ③在分配上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原則,逐步理順收入分配秩序,縮小貧富差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④提高勞動者素質,積極擴大就業,改善就業結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⑤切實解決好「三農」問題。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縮小城鄉和地區差距,減少貧困. ⑥建立全民節約型社會.

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堅持市場交易原則,加強企業道德建設。 從哲學常識的角度分析(要靈活運用) ⑴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原理,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和諧社會正是針對我們目前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基尼係數超過0.

4這一深刻變化的實際提出的,體現了主觀和客觀是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⑵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關係原理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要求我們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諧社會」的建設需要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體現了上述道理。

⑶事物是普遍聯絡的,整體和部分是相輔相成的,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功能大於各部分功能之和,這就要求我們搞好區域性,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發揮。「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強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和誠信意識,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體現了上述道理。 ⑷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的統一是指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和諧就是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統

一、協調,和諧社會要求自然界內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諸多要素實現均衡、穩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發展,這是矛盾的統一性的體現;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處於這一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有「有利」與不利「」兩種前途。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建設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諧社會,體現了促進矛盾雙方向有利的方面轉化。 ⑸認識應該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充套件、向前推移。

黨提出建設「和諧社會」表明了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是認識上的質的飛躍,是一種理論創新。 ⑹人生價值包括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貢獻,這就要求我們在貢獻中實現人生價值。建設「和諧社會」需要「人民各盡其能」體現了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各得其所」體現了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

⑺「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的社會」體現了人民群眾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而且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的道理。

科學發展對社會有什麼好處,科學發展對人類有什麼好處

資訊化的意義 世界上諸多國家之所以紛紛提出自己的資訊化戰略,爭先恐後地建設本國資訊高速公路,不遺餘力地發展和推廣應用資訊科技,根本原因在於資訊化可以對本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功效,可有助於提高國民的生活質量。本章從分析資訊科技的特點入手,繼而討論資訊化的社會影響,最後結合我國的情況論述我國選擇...

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意義

2003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並把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 協調 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堅持 統籌城鄉發展 統籌區域發展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應建立在經濟增長 社會發展 ...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什麼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這是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 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中提出來的,是我們黨在重要檔案裡第一次響亮地提出這樣的要求。鄭新立在接受記者專訪時指出,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國是共產黨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