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銀元寶是真品嗎,這個銀元寶是真的嗎

2021-03-03 20:43:06 字數 5450 閱讀 6334

1樓:明清銀錠收藏

看圖,有一眼,出嗎專業收藏鑑定銀錠

2樓:方寸苑金銀錠

您好,**不清,看圖是山西造型的銀錠,有清晰圖看看嗎,收藏鑑定金銀錠,金銀元寶

3樓:永德堂收銀錠

看**真品 價值不低 我這裡收藏

這個銀元寶是真的嗎?

4樓:匿名使用者

假的,銀元寶是銀子做的,****銀子要白,而你的發灰,上面鍍白都掉了。所以說它是假銀元寶。

這種銀元寶是真的嗎

5樓:陶心齋主

這樣的品種,真品收藏價值比較高的;不過今年的**持續低迷,真品最好是不要出手!

6樓:丿灬黯淡丶

仿品,地攤道具。

銀錠的鑑定方法:

一、觀色

銀錠的顏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銀鏽,一是內在的成色。古代銀錠的成色一般都在95%以上,尤其是宋元時期的銀錠,為了檢驗銀錠成色,銘文上都記載著行人、庫子、秤驗銀庫、監鑄官之類的職務。金代的銀錠鑄造對成色、重量更有複驗的程式。

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銀錠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達到了99%以上。由於成色高,當它全新時,具有一種特有的亮麗的光澤,渾身帶有「珠光寶氣」。相反,偽品的成色往往達不到95%,一般含銀量都在90%以下,色澤較暗。

二、驗重

古代銀錠的重量,與當時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銀錠一般分五十兩、二十五兩、十兩、五兩和一兩等數種,多見的是五十兩重的銀錠。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樣是重五十兩的銀錠,重量上也有差異,因為唐代的一兩合42克,宋代的一兩合39克,金代的一兩合39.

8克,元代的一兩合36.6克,明代一兩合37克左右。所以,古代五十兩重約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間,給人的感覺是沉甸甸的。

作假的銀錠卻不盡然。在過去,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麼在**中攙雜銅、鐵、鉛等金屬,這樣,使銀錠成色降低,或者為了矇騙過關,在銅鐵或鉛塊的外面用**裹住,並做成銀錠形狀。這種裡面藏銅、鐵等金屬的偽銀錠雖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但沒有真銀錠那樣的沉重感。

三、看氣孔

古代銀錠表面往往能夠看到像螺旋一樣的絲紋,這種絲紋由外及裡,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銀錠表面往往微凹。如果純度低的銀水在急劇冷卻收縮時,是形成不了絲紋的。

因此,對明及明以前的銀錠,看看錠面是否微凹和有無絲紋,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但是在清和**之後,這種細紋可以人為控制,所以對清和**的銀錠,無法單獨通過此種辦法進行鑑別。

除了看有無絲紋和微凹,銀錠底面的氣孔或蜂窩也是鑑別手法。由於各種銀錠成型時氧的釋放,當澆鑄銀水時,所產生的氣體逸出,就在銀錠側面或底部產生了氣孔。氣孔不太美觀,但是卻成了我們鑑定真偽銀錠的重要依據。

氣孔較深,孔內圓潤光亮、有神,說明成色高;反之,則成色較低。鑄造過程中自然生成的氣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淺不一。偽造的銀錠的氣孔,口大洞小,深淺均勻,一般較淺。

另外,從孔的大小上,也能鑑定出銀錠的鑄造年代。大體上說,宋元時期的氣孔要比明清時期的大。

四、審造型

就形制而言,銀錠可分為幾種:船形、條形、餅形,不同時代的銀錠,有著不同的形制特徵,比如說,同樣是五十兩的銀錠,唐代的船形銀錠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的銀錠長。宋元時期的銀錠兩端呈弧形,並且,雖然周邊也起稜,但不上翹,錠面微凹,且有由外及裡的絲紋,一般錠面要比底面大些,束腰較寬。

明代銀錠比起宋元時期來,顯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當厚。束腰處的弧度縮小,兩端雙翅上翹,弧線增長。明代的圓形銀錠發現很少,形制與清代**的幾乎沒有什麼兩樣。

清代**時期的銀錠,不同地區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銀錠的形制特徵呈現出多樣性和複雜性。

五、視銘文

銘文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有關賦、稅、解、貢方面的銀錠屬官錠類,不管這些銀錠是否官爐所鑄都是官錠;另一類銘文為銀樓、爐戶、公司、銀行吉語等銀錠,屬商銀類;第三類是以個人的名義,鑄的銀錠為私銀類。

各個歷史時期銀錠銘文的格式特徵嗎,比如,唐代的銀錠中,沒有出現過檢驗成色的「行人」之類的職位,直到宋金時期的銘文才出現。唐代的銀錠銘文與時代的金銀器上的文字一樣,如同手寫;宋代銀錠有鏨刻和戳記兩種;金代則以鏨刻為主。元代早期為戳記,排列無規,背面常鑄陰文,晚期則以鏨刻為主;明代的銀錠銘文較少發現戳記的,除「金花銀」之外,一般都是鏨刻,文字排列間隔不規範,儘管有序,但依然感覺雜亂。

7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聯絡一下嗎,可以的話發你**

銀元寶怎樣分辨真假

8樓:匿名使用者

最好去正規的地方買。

銀錠(銀元寶)是指用**按一定的形狀和重量鑄造的一種塊狀物,就形制而言,銀錠可分為幾種:船形、條形、餅形,不同形狀的銀錠有著不同的名稱,船形的一般稱銀錠,條形的一般稱銀鋌,餅形的一般稱銀餅。因為人們常見的是船形的一種,也就是元寶。。

所以習慣上將銀鋌、銀餅和銀錠統稱為銀元寶。

隨著銀錠收藏的普及,它的收藏價值不斷提高,偽(仿)品就出現了。除了要了解各個時期銀錠形制特點和銘文特徵外,還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銀錠的真偽。

觀色銀錠的顏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銀鏽,一是內在的成色。

古代銀錠的成色一般都在 95% 以上,含銀量 95% 以下的銀錠是很少見的,尤其是宋元時期的銀錠,銘文上都記載著行人、庫子、秤驗銀庫、監鑄官之類的職務,這些職務就是為了檢驗銀錠成色而設定的。並且,將工匠等姓名鏨刻在銀錠銘文之中,就是為了防止偷工減料的現象出現,金代的銀錠鑄造對成色、重量更有複驗的程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銀錠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達到了 99% 以上。

由於成色高,當它全新時,具有一種特有的亮麗的光澤,渾身帶有「珠光寶氣」。相反,偽品的成色往往達不到 95% ,一般含銀量都在 90% 以下,不可能像真的銀錠那樣光亮,色澤較暗。有的偽品的光澤甚至出現泛紅的現象,這是由於**中攙入的銅過多而引起的,在我國古代就有在**中攙銅做假的情況存在。

由於古代銀錠距今天久遠,況且鑄造出來的銀錠大多是用來流通使用的,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受氧化的作用和人們的觸控,在銀錠之外自然而然地生成了一層反而起到保護作用的外衣,即銀鏽和包漿,呈灰色或灰褐色,色澤溫潤。作假的銀錠由於時間間隔短,不可能會像古代銀錠那樣,生成天然的包漿,所以,它的色澤讓人看上去就像剛剛出爐,火氣很大。

古代銀錠的重量,與當時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銀錠一般分五十兩、二十五兩、十兩、五兩和一兩等數種,多見的是五十兩重的銀錠。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樣是重五十兩的銀錠,重量 上也有差異,因為唐代的一兩合 42 克,宋代的一兩合 39 克,金代的一兩合 39.

8 克,元代的一兩合 36.6 克,明代一兩合 37 克左右。但是,即使這樣,如果我們將古代每兩重放在合 36.

6 克到 42 克的區間中,得出的結論就是,古代五十兩重約合今天的 1809 克到 2100 克之間。

由於**在化學元素中,比重達 10.8 克,所以,五十兩的銀錠放在手心裡,給人的感覺是沉甸甸的。而作假的銀錠卻不盡然。

在過去,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麼在**中攙雜銅、鐵、鉛等金屬,這樣,使銀錠成色降低,或者為了矇騙過關,在銅鐵或鉛塊的外面用**裹住,並做成銀錠形狀。這種裡面藏銅、鐵等金屬的偽銀錠雖然重量也在 1800 克以上,但沒有真銀錠那樣的沉重感。裡面包藏鉛金屬的偽銀錠,儘管重量達到了真銀錠的重量,但由於在化學元素中,鉛的比重高達 20.

7 ,差不多是銀的一倍,當這種假銀錠拿在手裡時,就比真銀錠還要沉重。所以,檢驗銀錠的重量,我們不光要稱重,還要看拿在手裡的感覺,而這種感覺的把握,需要長年的多接觸、細品味和不斷地總結經驗。

看鑄造古代銀錠表面往往能夠看到像螺旋一樣的絲紋,這種絲紋由外及裡,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銀錠表面往往微凹。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絲紋和微凹,是當熔化的銀水傾入金屬范時,在沒有冷凝前用鉗子輕敲金屬範側面產生**後形成的。

其實,更科學地說,銀水成色在 90% 以上的情況下,因氧的作用,一旦由很高的溫度急劇冷卻,隨著氧的發布,就會急劇收縮,冷卻總是由外圍向中心,這便形成了絲紋和錠面微凹的現象。如果純度低的銀水在急劇冷卻收縮時,是形成不了絲紋的。當然,錠面是否微凹與有沒有絲紋是可以人為控制的。

控制的方法是:( 1 )不使銀水在成型時急劇冷卻收縮,而使它的冷卻收縮速度放慢變緩;( 2 )吹氣或不吹氣。對於這種技術的掌握,恐怕是在清代晚期至**時候了。

所以,對明及明以前的銀錠,看看錠面是否微凹和有無絲紋,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如何了。

除了看有無絲紋和微凹,很重要的就是看銀錠底面的氣孔,或稱蜂窩。由於各種銀錠成型時氧的釋放,當澆鑄銀水時,所產生的氣體逸出,就在銀錠側面或底部產生了氣孔。雖然有氣孔,對銀錠來說,使得它不太美觀,但是,正是這種氣孔,成了我們鑑定真偽銀錠的重要依據。

氣孔較深,孔內圓潤光亮、有神,說明成色高;反之,則成色較低。鑄造過程中自然生成的氣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淺不一。而偽造的銀錠的氣孔,口大洞小,深淺均勻,一般較淺。

另外,從孔的大小上,也能鑑定出銀錠的鑄造年代。大體上說,宋元時期的氣孔要比明清時期的大。這點也是作偽者常常想不到與忽視的地方。

有時在觀察銀錠側面時,不僅會看見氣孔,還會發現真的銀錠有層層疊加的感覺。所以,側面具有這層次感的銀錠,肯定是真的。有的作偽者不會注意到這麼細微的程度,將銀錠側面做得相當光滑,反而露出了馬腳。

審造型不同時代的銀錠,有著它那個時代的形制特徵,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比如說,同樣是五十兩的銀錠,唐代的船形銀錠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的銀錠長。宋元時期的銀錠兩端呈弧形,並且,雖然周邊也起稜,但不上翹,錠面微凹,且有由外及裡的絲紋,一般錠面要比底面大些,束腰較寬。

明代銀錠比起宋元時期來,顯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當厚。束腰處的弧度縮小,兩端雙翅上翹,弧線增長。明代的圓形銀錠發現很少,形制與清代**的幾乎沒有什麼兩樣。

清代**時期的銀錠,不同地區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銀錠的形制特徵呈現出多樣性和複雜性。即使如此,大致也可分為元寶形、方形、圓形、腰形、牌坊形等幾種。

需要搞清楚的是,各地使用哪一種或哪幾種,在形制上又有什麼變化。比方說,牌坊銀錠是雲南地區的特產,如果出現標明其它地方鑄造的牌坊形銀錠,就要考慮它的真偽性了。

視銘文視銘文,不僅要看銘文的內容,還要看銘文的形成以及採用的方式等其他一些因素。

鑑別真偽,需要掌握各個歷史時期銀錠銘文的格式特徵,包括哪些內容。比如說,唐代的銀錠中,沒有出現過檢驗成色的「行人」之類的職位,直到宋金時期的銘文才出現。就是宋金時期,也各有特點,如往往具有「京銷鋌銀」和「出門稅」等字樣的銀錠,肯定是南宋時期的;而出現「鹽判」、「店戶」、「使司」等字樣的銀錠,大體上是屬於金代的。

唐代的銀錠銘文與時代的金銀器上的文字一樣,儘管是鏨刻的,但好象是手書上去的。宋代銀錠有鏨刻和戳記兩種。金代則以鏨刻為主。

元代早期為戳記,排列無規,背面常鑄陰文;晚期則以鏨刻為主。明代的銀錠銘文較少發現戳記的。除「金花銀」之外,一般都是鏨刻。

文字排列間隔不規範,儘管有序,但依然給人的感覺是雜亂。

清代以前的銀錠銘文到目前為止,除了一件上海博物所藏嘉靖三十一年圓錠外,基本上都是陰文。清代及時性國的銀錠都是陽文,或許是在銀錠成型、還未完全冷凝時砸刻上去的,文字一般沒有變化,內容豐富,因地而異。 總之,對銀錠的真偽辨識,就是要多接觸。

要仔細觀察,認真琢磨,掌握時代特點,善於總結。碰到偽品時,也需要細細品味,找出可疑之處,歸納作假的方式和採用的技巧。只有這樣,才能夠熟能生巧,辨別清楚,無往不勝。

怎樣加工製作銀元寶,銀元寶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元寶通用常用,所以是有模子的,一般模子有青桐模子和石模子,如果元寶需要刻字,基本上就都用青桐模子了,然後將銀融化成銀水,在倒進模子,以范鑄的工藝製作而成 銀元寶是怎麼製作出來的?從清朝末期開始製作發行機制銀幣和銅幣時,採用的就是現代的沖壓工藝,當然機器裝置尚不能自產,用的都是國外進口的產品。具體的製...

老師網友這枚銀元真假,請問老師這個銀元是真的嗎?有無收藏價值。謝謝。

低端仿品,贗品無疑。真品重量為38克左右。廣東壽字壹兩不是我們普通人能拿到的,存世一共只有幾枚而且基本都有記載。目前全世界公認開門有記載的廣東雙龍壽字一兩銀幣總共有9枚 1 施嘉幹先生收藏陽版一枚,著錄於 中國近代鑄幣彙考 1998年由其夫人捐獻給上海博物館 見開篇圖 並著錄於上海博物館出版的 施嘉...

大家幫我看看這個光緒元寶是不是真品,謝謝

看看這個光緒元寶不是真品,屬 贗品.最好把背圖和邊齒圖一起放上來。應該不是真的,看樣子 感覺沒問題,上看 沒什麼問題 請大家幫我看看這個轉賬圖是不是真實的,謝謝?這種圖的話,像你這樣給個圖看是不是批的看不出來的,那個你那個實在不行,你查一下那個轉賬記錄不就行了嗎?這個看著像是真實的。但是現在的ps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