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宮廷樂的十部樂中的西域樂有《高昌樂》《疏勒樂》和哪個

2021-03-03 21:56:12 字數 2929 閱讀 3586

1樓:不曾明了

除了《高昌伎》、《疏勒伎》,《龜茲伎》、《康國伎》、《安國伎》,都是西域樂吧。

唐朝時期的十部樂分別是什麼?

2樓: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燕樂、西涼樂、清商樂、高麗樂、天竺樂、安國樂、龜茲樂、康國樂、疏勒樂、安國樂、高昌樂。

西域**在隋唐七九十部樂中的地位

3樓:匿名使用者

唐代的燕樂是我國**發展史上的又乙個高峰,他以中原民間**為主,融會清商樂和西域**,形成了唐代**的主體。唐太宗時燕樂為十部。即:

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蔬勒樂、高昌樂、康國樂。這十部樂是唐代宮廷燕樂的代表,其中除漢魏時形成的中原漢民族樂舞清商樂、唐人創作的新樂舞燕樂、以及高麗樂、天竺樂兩部外來樂舞,其餘六部都是來自西域龜茲等國的樂舞。由此可見西域樂舞在唐十部樂中所佔的比重。

並且漢唐時期還有大量的西域**家、舞蹈家活躍在中原的宮廷、教坊、梨園及民間中,也傳入了大量的樂譜和舞蹈等。在**理論方面,有龜茲國的蘇祗婆、白明達、白智通,樂器演奏家有:蔬勒國的琵琶演奏家、改革家裴神符、裴興奴,於闃國篳篥大師:

尉遲清,笙演奏家尉遲章,康國琵琶高手:號稱「宮中第一手」的康崑崙,公尺國歌唱家公尺嘉榮,以及曹國曹氏家族先後祖孫三代皆為琵琶氏家,后魏至北齊時曹婆羅門、曹僧奴、曹妙達及唐代曹保、曹善才、曹綱等,在當時可謂名震中原樂壇。從唐代宮廷樂舞《坐部伎》、《立部伎》中可知,除燕樂,安樂、太平樂其餘幾部均採用了龜茲**。

由此可知,唐人對西域樂舞的偏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代表了整個唐文化風貌。在唐代宮廷樂舞中,要求樂有新曲,歌有新聲,舞有新姿。

4樓:匿名使用者

隋九部樂, 據《隋書· **下》載「 及大業中, 場帝乃定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 以為九部。」 唐十部樂, 是唐太宗時在隋九部樂的基礎上又增高昌西域國名樂, 謂十部樂。

在十部樂中,西涼,龜茲、康國、疏勒、安國,高昌是指西域諸國**,在十部樂中佔據了一半,說明西域**對中原**的巨大影響,它們從乙個側面反映了隋及唐初各民族、各地區樂舞以本來面目匯集中原,逐漸相互吸收、融合、發展的總趨勢。與胡部合作,說明唐代**至此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唯有經過這樣巨大的變革,才使唐代樂舞如此輝煌燦爛,經久不衰;代文化才能那樣博大精深、瑰麗多姿。

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是建立在隋代的什麼基礎之上

5樓:匿名使用者

1、《十部樂》是唐朝初期,在隋末《九部樂》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宮廷宴樂。在貞觀十六年完成。

2、歷史形成

1)隋代開皇初(約581~585)制七部樂:

1《國伎》、

2《清商伎》、

3《高麗伎》、

4《天竺伎》、

5《安國伎》、

6《龜茲伎》、

7《文康伎》(即《禮畢》)。

2)隋大業中(605~608),增《康國伎》、《疏勒伎》成九部樂,並將《清商》列為首部,改《國伎》為《西涼伎》。

3)唐初,繼承隋《九部樂》,樂制舞制依舊。

貞觀十一年(637)廢《禮畢》。

貞觀十四年(640)將唐代創作歌頌唐朝興盛的《燕樂》列為第1部。貞觀十六年唐太宗宴百寮,加奏《高昌伎》,始成十部樂。

宮廷設定這些樂部的目的,是為了顯示國力的強盛。樂部安排,除《燕樂》、《清商》兩部外,其餘八部都是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但是代表中原傳統樂舞的《清商》部,內容十分豐富。

武則天時尚存60多曲。另8部,總共22曲。這些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大多在南北朝時代已經傳入中原。

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以地名、國名為樂部名稱,絕大部分曲名是音譯。舞蹈服飾是美化的民族服裝。

6樓:半塘無水

南北朝是乙個戰亂動盪的時代,漢族的政治中心轉移到江南,其他民族大量湧入中原地區。由於民族的遷徒雜居,文化交流頻繁,互相滲透融化,為隋唐樂舞的繁盛提供了重要條件。

隋朝統一中國後,集中整理了魏晉及南朝盛行的《清商樂》,和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原的兄弟民族及外國樂舞,制定了七部樂,後來又增為九部樂。唐代繼承了隋的九部樂,並在此基礎上增刪成十部樂。

隋、唐宮廷設定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的目的,一方面是供統治者娛樂,更重要的是顯示國家強盛。這些樂部於太常寺而不屬於教坊,就更說明它們的政治作用大於娛樂作用,禮儀性重於表演性。

凡是宮廷舉行大宴,都要奏十部伎。如群臣朝賀皇帝舉行宴會,招待兄弟民族使者,為皇帝祝壽,慶豐收舉行大宴(即賜酺),為皇后立寺,歡迎玄奘從西域返長安......等,都要整套地演出各部樂舞。而每部樂舞的演出制度,如舞者大數、服裝、樂人服飾、人數、所用樂器,以及哪一部樂採用哪些舞曲、歌曲、解曲等,都有所規定。

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所包括的節目,大都是各地的民族民間樂舞,弘以地名、國名為樂部名稱,因而儲存了相當濃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它們雖用於宮廷宴享、典禮,卻都來自民間。其制定、增刪和變遷的情況是這樣的:

隋代開皇(公元581至600年)初制定了七部樂,包括

一、《國伎》;

二、《清商伎》(即漢代傳統樂舞);

三、《高麗伎》;

四、《天竺伎》;

五、《安國伎》;

六、《龜茲伎》;

七、《文康伎》(《禮華》,漢族面具舞)。

隋煬帝大業(公元605至618年)中,又增加了《康國伎》和《疏勒伎》,成為九部樂。並把《清樂》列為第一部,《國伎》改為《西涼伎》。

唐高祖武德(公元618廷626年)初,繼承了隋代的九部樂,樂制、舞制都依歸。到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廢除了《禮華》;貞觀十六年十一月,他宴百寮,加奏《高昌伎》,自此以後,才成為十部樂,包括

一、《燕樂》;

二、《清樂》;

三、《西涼樂》;

四、《天竺樂》;

五、《高麗樂》;

六、《龜茲樂》;

七、《安國樂》;

八、《疏勒樂》;

九、《康國樂》;

十、《高昌樂》。

中國唐代有多少部樂都是什麼

唐代一開始是沿襲隋抄代的九部樂 bai1 清樂 指漢樂,漢 du代正統音zhi樂。漢族傳統 2 西涼dao樂 初稱 秦漢伎 隋稱 國伎 唐稱 西涼伎 呂光帝時盛於張掖 酒泉 敦煌 武威等地。由龜茲樂變之而成 3 龜茲樂 西域 4 天竺樂 印度 5 康國樂 康國 在今中亞烏茲別克一帶,舊唐書 志 載周...

隋唐時期的部曲是什麼,隋唐時期的九部樂,十部樂是什麼?

部曲在隋初大約還同奴婢一樣受田,隋煬帝時 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之課 按照 未受地者皆不課 的原則,說明到那時才不受田,但部曲在主人家中可能還是農業勞動者。唐代法律規定,部曲 客女當色為婚,身份世襲。放免部曲 客女為良,要由家長給手書,長子以下連署,牒報官府,才能有效。這種賤口身份的部曲,雖然在法令上有明...

多部樂與二部樂的區別是什麼?

屬樂段是什麼東西?是不是打錯了?是不是想說 復樂段 復樂段是指兩個樂段先後出現,兩樂段主要內容相同,只有終止部分不同,前面相同或幾乎相同。這種曲式結構在樂思方面的本質與一部曲式更為接近,因為它其實只有乙個樂段,只不過這個樂段重複了一遍,只是結尾時終止不同而已 例如第一段是半終止,第二段是全終止 帶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