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名字的來歷短,司母戊鼎的用途和名字的來歷,簡短些,謝了

2021-03-03 21:31:34 字數 5715 閱讀 4350

1樓:不曾明了

此鼎初始被定名時,專家釋讀其鼎腹內壁鑄有銘文為「司母戊」三字而一

直被稱作「司專母戊鼎」

屬,然而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專家多認為應當釋讀為『後母戊』。但由於中小學歷史課本的廣泛宣傳(目前人教版教科書仍是稱之為「司母戊鼎」),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等名稱更為有名。

2樓:匿名使用者

此鼎初始抄被定名時,專家釋讀其襲上銘文為『司母戊』,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司」讀「祀」,「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廟號,鼎是文丁為祭祀母親所鑄;另一說為「司」意為「後」,後就是王的意思,後母就是王的母親。先秦王同後,注意這裡後不是說是母后,太后。然而隨著更多同時期青銅器被發現,目前專家多認為應當釋讀為『後母戊』。

3樓:匿名使用者

喝的是防腐劑和人體不同特別投入的溝通特別特別會如何恢復好風景名勝

司母戊鼎的用途和名字的來歷,簡短些,謝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2023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製,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公尺、口寬79.2厘公尺,壁厚6厘公尺,連耳高133厘公尺,重達832.84公斤。

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2023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博物院。2023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範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

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5樓:諸城風雷工具

因鼎腹內有銘文「司母戊」三字(或釋「後母戊」)而得名後母戊鼎。通過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jǐng)的廟號,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做,是已發現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6樓:夢清末

用途:「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婦妌的廟號。根據銘文可知,後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兩個兒子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親婦妌而製的。

名字來歷:腹內壁鑄有「司母戊」(或釋「後母戊」)三字,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

司母戊鼎的名稱的由來

7樓:匿名使用者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西元前16世紀至西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巨集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公尺、長110厘公尺、寬78厘公尺、重約832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複製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司母戊鼎名稱考:中國商朝著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是2023年在河南安陽地區發現,屬於商代晚期的青銅器,鼎內有銘文「司母戊」三個字,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器工藝鼎盛時期的重要文物。這件青銅器的名稱也有分歧,有的人也稱它為「後母戊」,多數人依然稱其為「司母戊」。

商朝後期屬於中國古文本基本開始形成時期,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甲骨文、青銅銘文(後來發展成為金文),對於司母戊鼎上青銅銘文的認識,多數學者認同「司母戊」的命名,這不僅是基於古代甲骨文的基礎,也是從文物本身的作用來命名。在古代「司」是權力的代名詞,在奴隸社會的商代,崇尚鬼神的殷商人對祭祀更加重視,負責祭祀者的地位類似其他古文明的祭司,考古專家考證司母戊鼎在商朝就是被作為祭祀商王的母親而使用的,在中國古文本中,「司」也同「祠」,「司」是在原始文字出現最初的商朝,崇尚鬼神的商朝人把祭祀就作為最高權力,後來文字逐步發展有了專門的「祠」作為祭祀的專用字,「司」依然作為權力標誌繼續使用。現代人有的解釋古代的「司」與「後」是同義字,有的甚至解釋司母戊鼎是祭祀商王後母,且不說在古代即使是後母,也都稱為繼母、嗣母、養母、嫡母等稱呼,在鑄造青銅器時,也不會特別要標明是否為親生母親。

青銅銘文需要記載用途和鑄造原因,不會僅僅記載母親名字,司母戊鼎中的「司」就是標明鑄造的原因和用途。而且在商朝時期中國還沒有現代簡化字,「司」是不可能與現代簡化字「後」同義,在古代的「後」字寫作是「後」。在古代有可能出現與現代相同的思想和觀念,但是不可能出現與近現代簡化字相同的文字,就像古代人不會拿著飛機、大炮作戰,古代的物質條件決定了當時的生產工具和語言文字與現代不同。

對待古代的思想和物質必須依據當時的實際環境客觀對待,在古代稱為聖人具有的道德品行,在現代往往成為一般的道德標準,但是也不意味現代人在任何方面都比古人強,任何乙個人,哪怕是嬰兒都比古人強,這就有些形上學。至於用現代的物質名稱和文字命名古物就顯得不合時宜,用現代道德去要求古人也不可理喻,實事求是對待古今的差別才是正確的。

8樓:匿名使用者

婦好的兒子為紀念母親而鑄的鼎

司母戊鼎的來歷是怎樣的?

9樓:易書科技

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而其真正的發展高峰則出現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尤其是商代以鼎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製作,最為著名。青銅鼎的前身是原始社會的陶鼎,本來是日用的飲食容器,後來發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並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而威嚴的色彩。這件「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朝最著名的代表作品。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製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

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

「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約前16世紀一前11世紀)後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司母戊鼎形制雄偉,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鼎高133厘公尺、口長110厘公尺、口寬79厘公尺、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所剩之耳複製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中國古代形體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在世界上也是僅有的最大古鼎。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

鼎的四個立面中心都是空白素面,周圍則布滿商代典型的獸面花紋和夔龍花紋。這些獸面紋又稱饕餮紋,是以虎、牛、羊等動物為原型,經過綜合、誇張等藝術處理手法而創造出的一種神秘的動物形象。

司母戊鼎除鼎身四面**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面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稜,扉稜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

鼎耳的側面雕刻有兩隻相對的猛虎,張開巨口,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這種文飾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恐怖的吃人藝術形象,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渲染出一種精神上的壓迫感,以顯示統治階級的無上權威。

也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因為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司母戊鼎反映出商代青銅冶鑄業具有極高水平。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範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

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司母戊鼎的發掘十分傳奇。2023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吳培文家的墳地中出土。時值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發動侵華戰爭,安陽已被日本人占領。

2023年3月中旬,吳培文的堂哥在自家墳地裡探寶。當探杆探到地下十多公尺深時,感覺碰到了硬東西。拔出探杆一看,探杆上面帶有銅鏽。

他悄悄回到村里,找吳培文商量。兩人對挖還是不挖非常猶豫,「挖的話可能破壞祖墳;不挖的話,已經占領安陽的日本人要是聽到風聲,就可能自己來挖。」考慮再三,吳培文還是決定挖,不能讓日本人來挖。

當天晚上,挖到地下近十三公尺時,傳來了雞叫聲。天要亮了,為了防止被日本人發現,把坑填上,等到晚上接著挖。經過兩個晚上的連續挖掘,乙隻少了乙個耳朵的大銅鼎露出了全貌。

吳培文指揮大家,用三根圓木搭成架子,掛上轆轤當滑輪,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鼎拉了出來。這口鼎就是後來名驚世界的國寶司母戊大方鼎。

數天後的乙個黃昏,當時中國最大的古玩商肖寅卿從北平專程來到安陽,他要用二十萬大洋買這個鼎。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為了方便運輸,不被日本人發現,肖寅卿又提了乙個要求,把鼎切割成十塊。按照肖寅卿的要求,村民買來鋸條,進行切割。

「好在鼎特別結實,鋸條都弄斷了,也沒切割成,僅鋸一耳便鋸不斷,只好作罷(該耳後來丟失)。後來嘗試著用錘砸,也沒有砸爛,鼎終於逃過了『分身』的命運。」

由於無法分割,鼎又被埋到了地下,避免被其他人發現。不過日本人很快得到了訊息,派軍隊包圍了吳家,強行挖掘。不過因地點有誤,大鼎逃過了一劫。

吳培文知道日本人不會回來後,立即找人把大鼎轉移到東屋的水槽下面埋了起來,並找來乙隻類似古董的銅夜壺用布包了幾層,藏在了床下。幾天後鬼手再次來搜。誤把銅夜壺當成寶物帶走了,銅夜壺救了國寶。

吳培文料想日本人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他選擇了背井離鄉、四處漂泊。吳培文出走後,日本人又來了幾次,他們確認吳培文已逃走後,認為寶物也被帶走了,才算罷休。吳培文這一走就是十年,鼎也就在他家一直埋藏著。

到了2023年6月,國民黨安陽**將鼎掘出,放到了縣**。同年10月底,為慶祝國民**主席蔣介石六十壽辰,駐軍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蔣指示撥交**博物院籌備處儲存。2023年夏,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蔣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

南京解放時,原本準備運送到台灣的鼎被解放軍截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2023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成為該館鎮館之寶,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的館徽,就是司母戊大方鼎的圖形和圖案。

據考證,司母戊鼎是商王室重器,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從司母戊的三個字的銘文來分析,所謂司,是祭祀,母是母親,戊呢,是人名,是個稱謂,專家通過檢視甲骨文,發現裡面提到過好幾個戊。那麼這個母親又是一位什麼樣的人?

這個巨鼎又是哪一代商王鑄造而成的呢?

考察商鼎,每乙個時期的鼎都有不同的造型。就方鼎而言,早期的方鼎,腹部深,腿細長,或細高;晚期的商鼎,腹部變得淺一些,腿也變得粗短一些。根據鼎腿與鼎腹的比例關係,專家們判斷,司母戊鼎應該是比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徵。

但這個答案還很模糊,無法確定是哪一位商王。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為自己的稱號。這樣,在不同的時期會發現相同稱號的人。甲骨文中提到過,配偶為「戊」的,共有四位商王。

他們分別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時代,不在殷墟的十二位商王之內;而武乙王屬於殷墟三期,司母戊鼎與這個時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麼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

再把「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合金配比與司母戊鼎作對比,發現兩個合金配比情況極其相似。那麼,司母戊鼎就很可能是與「婦好」同時代生產的器物。而史書和甲骨文上都有記載,「婦好」是武丁的王后。

武丁還有乙個王后,廟號就是「戊」。

這樣,研究證據和專家意見大多傾向於,司母戊的「戊」應該就是武丁王的這個王后,那麼,鑄造這個巨鼎的人就應該是戊的兒子,兩代商王「祖庚」或者「祖甲」了。

司母戊鼎的名稱的由來司母戊鼎名字的來歷短!!!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 約西元前16世紀至西元前11世紀 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 司母戊 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巨集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

司母戊鼎的戊怎麼拼拼音,司母戊鼎的戊怎麼讀

橫讀戌 x 點讀戍 sh 空讀戊 w 司母戊鼎的戊怎麼讀 橫是戌 x 豎是戊 w 十字交叉讀作戎r ng 司母戊鼎怎麼讀 司母戊鼎 s m w d ng 後母戊鼎 一稱司母戊鼎 又稱後母戊大方鼎 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製,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

司母戊鼎的歷史價值司母戊鼎有何歷史價值

是世界上現存最重的青銅器,體現了我國尚待精湛的製造工藝和青銅器藝術水平,是中華民族智慧型和力量的象徵。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公尺,口長110厘公尺,寬78厘公尺,足高46厘公尺,壁厚6厘公尺。鼎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