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中聊齋是什麼意思,誌異是什麼意思

2021-03-03 21:01:38 字數 6465 閱讀 1793

1樓:你的結局

聊齋 是在書屋隨記 誌異 指新奇的事物

「聊齋志異」中的』聊齋『和』誌異『各是什麼意思?

2樓:天霜地雪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

「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指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

3樓:匿名使用者

聊齋:蒲松齡的書齋名字

志:記,記載,記錄

異:異常的事情

就是在書齋裡面記錄異常的事情

4樓:匿名使用者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

「聊齋」是他的書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

聊齋志異中志是什麼意思

5樓:騙號不得好死

記述 聊齋志異,清代文言文短篇**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指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

《聊齋志異》中聊齋是什麼,誌是什麼

6樓:簡單途中

聊齋意思是:蒲松齡的居室叫聊齋。「志」是記錄的意思。

《聊齋志異》(

一是愛情故事,佔據著全書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懼封建禮教,勇敢追求自由愛情。這類名篇有《蓮香》《小謝》《連城》《宦娘》《鴉頭》等。

二是抨擊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摧殘。作為科舉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齡在這方面很有發言權,《葉生》《司文郎》《於去惡》《王子安》等都是這類名篇。

三是揭露統治階級的殘暴和對人民的壓迫,極具社會意義,如《席方平》《促織》《夢狼》《梅女》等。

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愛情主題的作品,在全書中數量最多,它們表現了強烈的反封建禮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

擴充套件資料:

《聊齋志異》創作背景

蒲松齡出生於書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舉入仕,可惜屢試不第,只能以教書為生。他自幼便對民間的鬼神故事興致濃厚。

據說,蒲松齡曾為了蒐集素材,在家門口開了一家茶館,來喝茶的人可以用乙個故事代替茶錢。借助這個方法,蒲松齡蒐集了大量離奇的故事,經過整理、加工過後,他都將其收錄到了《聊齋志異》中。

據清人筆記《三借廬筆談》記載:蒲松齡每晨起就在大道邊鋪席於地,並擺設菸茶,坐待過往行人,以蒐集奇聞異事。每聽到一事,回家後就加以粉飾潤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齡22歲時開始撰寫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歲的蒲松齡初次將手稿集結成書,名為《聊齋志異》,南高珩作序。此後屢有增補。

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後和康熙四十六年,該書還有少量補作。《聊齋志異》的寫作歷時四十餘年,傾注了蒲松齡大半生精力。

蒲松齡創作「聊齋」過程

蒲松齡5歲的時候,正值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志異》。蒲松齡大概在分家以後,做私塾教師時,就開始寫《聊齋志異》。

他的好朋友張篤慶發現蒲松齡因為寫《聊齋志異》影響到考舉人,就寫了一首詩勸他:「聊齋且莫競談空」,別寫**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松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麼奇聞軼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裡頭。

關於《聊齋志異》大家可能聽過傳得很廣的乙個說法,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在他的家鄉柳泉旁邊擺茶攤,請過路人講奇異的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齋志異》。《三借廬筆談》這樣描述:

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也。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

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

渴則飲以茗,或奉以菸,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寒暑,此書方告蕆。

故筆法趨絕。王茹安亭聞其名,特訪之,避不見,三訪皆然。先生嘗曰:

「此人雖風雅,終有貴家氣,田夫不慣作緣也。」

魯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對,不會是這樣一回事,我們琢磨一下。蒲松齡窮到那種程度,45年在外邊當私塾老師,家裡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麼有閒空優哉遊哉擺上茶,擺上煙,你給我講故事,我寫**?不可能。

但是蒲松齡不管聽到什麼人說,聽到什麼稀奇的事,他都收集來寫**,這是肯定的。他還有乙個取材途徑,就是到古人的書裡邊找素材。《聊齋志異》裡大概有一百篇**,都是改寫自前人作品。

前人作品有時候記得非常簡單。

比如說,在六朝**和唐傳奇當中,記了三個小故事,叫《紙月》、《取月》、《留月》。紙月就是有乙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另乙個人取月,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裡,沒有月亮時候照照,第三個人留月,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裡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

都很簡單,一百來個字,幾十個字。蒲松齡拿來寫了《嶗山道士》。這是大家很熟悉的聊齋故事。

7樓:匿名使用者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

「志」是記述的意思

「異」指奇異的故事

《聊齋志異》整個的意思就是指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

8樓:匿名使用者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他世稱聊齋先生)

志:記述的意思。

異:指奇異的故事

9樓:匿名使用者

聊齋,指蒲松齡的書齋。

志:記載,記錄。

古人有把居住的地方或書房作為文章名稱的習慣,如《隨園詩話》、《夢溪筆談》。

10樓:匿名使用者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已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

11樓:哈欠和阿嚏

記錄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

誌異是指記錄奇異的故事

連起來是聊齋中記錄下的奇異的故事

聊齋志異的意思是什麼?

12樓:匿名使用者

《聊齋志異》中「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志」是記述事件的意思,「異」指奇異、離奇、怪誕的故事,其中的故事對現實富有諷刺和借鑑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社會的願望。

13樓:匿名使用者

聊:聊天

齋:書房

志:記載

異:怪異的事情

聊齋志異:在"聊齋"裡記載怪異的事情.

14樓:匿名使用者

聊齋志異曾被認為是文言**之集大成者。單從作者所使用的語言和某些表現手法來看,這個評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從中國古代**發展的縱橫面來看,這個評價就不夠全面了。因此還需要作進一步的伸說。

中國古代**有兩個發展系統。乙個系統屬文言,起自六朝的志怪而盛於唐的傳奇;乙個系統屬白話,起於由唐宋時的說話而形成的話本,進而發展到大部頭的長篇章回**。文是文,白是白,界限分明。

當然,也有個別例外,如以文言寫章回**者。但是,這兩個系統之間並不是井水不犯河水,而是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互相影響,互相競賽,甚至有鬥爭。從這個角度來考察,聊齋志異的出現,就不單純的是文言**自然地順利地直線地發展的結果。

魯迅曾經說過,聊齋志異是「用傳奇法,而以誌怪」。細按原意,當是指用傳奇的表現手法,來表現志怪式的題材或內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這種文言**的優點,所以魯迅把它列入了「擬晉唐**」,正確地指出了它的淵源。蒲松齡自己也承認是「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是自覺地有意識地來繼承這一**傳統的,是踏著前人開闢的創作道路前進的。

然而,從當時的情況講,這條路已經是歧路了。他以自己畢生的主要精力,又把歧路引直成寬平的大道,樹下了歷史的紀念碑。

聊齋志異是清初十七世紀的作品,上距干寶的搜神記已千年以上,距唐傳奇的興盛也近千年。對於文言**的發展來說,聊齋志異的出現,實在是「文起千年之衰」,其功不在「文起八代之衰」以下。

按照魯迅的說法,中國古代嚴格意義的**從唐代才開始出現,「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以前的志怪書不僅是「粗陳梗概」,「非有意為**」,而且「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更無誠妄之別矣」。以誌怪書的代表作搜神記為例,作者干寶就表明其創作動機是「發明神道之不誣」。

蒲松齡自謙非幹寶之才而「雅愛搜神」,正是從「才」的方面來看待六朝志怪書的,權其設幻的種種大膽想象,造異立奇,並非追隨其明神道,有取有棄,所以能擺脫單純模仿之惡道。六朝文人的設奇造幻,不同於單純的宣揚迷信,為了動人,就要造得讓你感到象真的一樣,在這樣的乙個寫作實踐過程中,無疑的是鍛鍊和發展了文學的想象力,發展了後世所謂的浪漫主義表現方法的因素。蒲松齡從志怪書中所受到的啟發,正是這種積極的文學因素。

唐傳奇的確堪稱有唐一代之奇,產生了大量的作品,著名的如枕中記、長恨歌傳、李娃傳、鶯鶯傳、南柯太守傳等,作者又多是著名的詩人、文學家,立意在寫人,又重情節,尚文詞,故能通過委婉曲折的故事給人留下生動的人物形象,使傳奇蔚為奇觀,也使後來的刻意模仿者望塵莫及。這個成就與當時文人思想上的較少束縛,社會風尚的較為開放大有關係,正因為如此,傳奇才只盛於唐,至宋則日趨衰落,一蹶不振,走向了下坡路,再也沒有產生過象唐代那樣的名作,作為文言**代表的志怪傳奇的全盛時代過去了。文言**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

唐傳奇的出現,雖然標誌著「始有意為**」,**正式登上了文壇,但這並不意味著**已爭得了應有的文學地位。「傳奇」一詞就含有貶意,它與聲勢浩大的唐詩和散文是不能並駕齊驅的。宋以後的文言**,用魯迅的話說,「既平實而乏文彩,其傳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聞,擬古且遠不逮,更無獨創之可

言。」這時,另一種起於民間的新的**形式即評話出現了。評話是白話**,它的產生與廣大的下層人民群眾有著直接的關係,並且主要的是為他們服務的,得到他們的喜愛。

從評話到章回,歷經幾代數百年,越來越旺盛強大,同另一種起於民間的戲劇文學,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後期主要成就的重要標誌,詩文的地位反而越來越顯得居於次要了。在這個歷史階段的文言**,走著與白話**並不相同的道路,遠離了現實生活,遠離了廣大人民群眾,變成了文人的趣味之作,猶如明末之文人小品,落後於時代的潮流,走向了末路,既缺乏白話**的生命力,同唐傳奇相比,相差也不可以道里計。

文言**的衰落,到明朝已達極點,故魯迅在講「清之擬晉唐**及其支流」時,一筆帶過,批評多於肯定。「蓋傳奇風韻,明末實瀰漫天下」,而能夠予以肯定者,實在寥寥。至於清末的文言**,雖「亦記異事,貌如志怪者流,而盛陳禍福,專主懲勸,已不足以稱**。

」文言**發展到如此境地,真是名符其實的「嗚呼哀哉」了。

在文言**的衰敗之風「瀰漫天下」的境況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卻突然異軍崛起,獨樹一幟,連當時鼎鼎大名的文人王漁洋,也不敢寫這位三家村的教書先生,究竟是為了什麼?

二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的動機和目的,不是一般的傳奇志怪,而是以傳統的傳奇志怪的形式和手法,來表現他長期鬱積於心底的「孤憤」之情,是對當時社會的抗爭,也是為重振文言**所作的抗爭。蒲松齡生活在乙個激烈動盪的大變化的時代。他經歷了明朝的滅亡,經歷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大起義,經歷了清朝入關前後的虜掠和鎮壓,經歷了清初民族的和農民的反清抗爭。

在清朝相對穩定的統一和鞏固以後,他又幻想著通過科舉制度的途徑出仕,然而初顯才華以後,緊接著而來的卻是屢遭挫折,最後也只得到了乙個「歲貢」的虛名。他除了短期到江蘇給人做幕僚外,終生在山東農村生活。他始終沒有放棄高公升的幻想,然而隨著幻想的破滅,他這個處於下層的小知識分子,直接地廣泛地觀察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這種觀察裡自發地產生了「孤憤」之情,並且把這種「孤憤」之情自覺地體現在他的**創作中。

上溯千餘年以來的文言**的發展,有哪一位作家象他這樣?唐傳奇的作者大都是有較高地位的知名文人,而且傳奇的產生還與投獻干謁有關,說得不客氣點,還是一種求名的工具。蒲松齡寫了聊齋志異,還抵不上科場中三篇八股文,而他自己卻認為是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何所為也?

他雖寫傳奇志怪之文,心中未必完全以前輩作者為同道的。他心目中追隨的是「二十四史」的開山祖司馬遷。聊齋志異中很多篇末綴以「異史氏曰」,議論橫生,表面看是仿「太史公曰」的寫作方法,究其底里,恐怕還是把自己的**當「史」來看待,這是高出了以前任何一位文言**家的。

當然,他還不懂形象的歷史之類的說法,可他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面貌,提出了尖銳的社會問題。

概括說來,聊齋志異突出地提出了幾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在蒲松齡的筆下,當時的政治是非常黑暗殘暴的,轉別是中下層的封建官吏以及與之相勾結而受到庇護的豪紳惡霸,他們象一群惡狼一樣吞噬著弱者的生命,用蒲松齡的話說,就是「花面逢迎,世人如鬼」,「官虎而吏狼者,比比皆是也。」席方平一篇就集中而典型地揭露了那種吃人的社會關係和官吏制度。

蒲松齡幼而聰穎,卻屢試不第,他雖然長期沒有破除幻想,醒悟過來,但是從他親身的經歷和對知識分子精神狀態的廣泛觀察中,看穿了科舉制度是一種坑害知識分子的制度,這種制度不僅不能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反而培養出了各種各樣庸碌無能的廢物。在蒲松齡看來,封建社會提倡的所謂「學而優則仕」根本就實現不了,因為考場已經成了腐敗的交易所,瞎眼衡文,無才得中而有才被黜,這也實際上回答了蒲松齡為什麼沒有通過考試關的原因。在蒲松齡的筆下,還多方面地反映了婦女問題,如父母包辦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由於妻妾制而造成的家庭不和,嫡庶之爭。

更可貴的是他創造出了眾多的朦朧的渴望著自由的青年婦女的形象,如嬰寧、青鳳等,她們已經在幻想的形式中初步衝破了封建禮教的牢籠和束縛,向著另乙個新世界探索和追求。

聊齋志異的聊齋是什麼意思聊齋志異什麼意思

聊齋 是蒲松齡的書齋名。在書齋中,蒲松齡設一茶棚,專門詢問一些奇聞異事,然後把聽來的這些事情加工潤色之後記錄下來。志 便產生了 記錄 異 當然就是旨在說明自己所記錄的事情都是奇聞異事。聊齋志異 便由此而生。它們或者揭露封建統治的黑暗,或者抨擊科舉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禮教的束縛,具有豐富深刻的思想...

聊齋志異名詞解釋,《聊齋志異》中,「聊齋」是什麼?

上學的時候,我總有疑問,我問老師,聊齋是什麼意思?老師說,聊齋是書房名,蒲松齡的書房叫聊齋,他在那裡寫故事,所以,他寫的故事集叫做 聊齋志異 我覺得聊齋二字很有內涵,至於什麼內涵,我不清楚,便追問老師,老師說 這就是乙個書房名,你管他什麼意思?老子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人命名什麼東西,總要...

聊齋是什麼意思,聊齋志異什麼意思

聊齋 是一部大型古裝電視系列劇。聊齋電視系列片 又名 聊齋 是中國內地的一部大型古裝電視系列劇,由福建電視台編劇李棟於1987年初提出設想 注 長期以來流傳的 1986版 說法錯誤 得到台長俞月亭批准,之後成立錄製總部,並由福建電視台和南昌影視創作研究所於1987年下半年正式開始拍攝。邊拍邊播,到1...